《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31日 06版)
15项国家科技大奖,8个国家层面的创新平台,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支撑实现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个,带动千亿级别产值……作为一所山东省属高校,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社会价值着实亮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应该说,青科大的‘五有’建设理念,就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执行。”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兴云说,为深化改革创新,学校提出建设“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的“五有”建设理念,这一理念是对青科大67年来一以贯之的品质的诠释,也为学校成为“全球化工橡胶业的硅谷”立下了汗马功劳。
“科技特派员”助力成果转化
科研成绩离不开创新机制。今年4月,青科大出台了《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提出科技特派员通过挂职的方式,代表科研团队与社会、企业进行科技转化方面的工作。科技特派员朱兆友说:“过去,学校老师与社会上的企业机构缺乏交流渠道,所以很多科研成果无从投入实践,而科技特派员则起到了纽带作用,实现校企双方的信息对称。”
青科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另一大亮点则是“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京博(青岛)技术中心主任贺爱华说:“基础研究是学校的优势,能为企业创新提供新动能。技术中心的设备、平台可以企业、师生共享,能为学校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可谓多方共赢。”
至今,青科大已与近20家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研发中心,与20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11年初,青科大牵手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青岛市市北区政府等共建橡胶谷,集聚了世界级、国家级的科研机构。2012年又成立了“绿色轮胎与橡胶协同创新中心”。目前,中心重大成果转化项目达到19项,其中6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达17亿多元,被誉为“全球化工橡胶业的硅谷”。
学科创业激发师生活力
青科大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等8个国家层面创新创业平台,为师生创业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减免水电、物业、网络等费用并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在校生注册并良性运转的学科性公司已达88个。毕业4年的“创客”郭士刚说:“学校会给每个公司分别分配一名校内和企业导师作为创业指导,还会提供各种有用信息。”
今年9月,青科大出台了《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采取“项目孵化,推动转移”“技术入股,共同经营”等模式,同时,离岗创业人员可在三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释放了学科性公司创建和发展的活力。目前,几个平台已累计孵化300余家企业。
20世纪80年代,青科大财政困难,有时连老师的工资都得到处“化缘”才发得出。为打破窘境,学校决定凭借工科院校的技术优势鼓励老师“下海”。现今橡胶装备行业产值世界第一的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一个科研项目孵化成长起来的。当时科研负责人袁仲雪与李志华认为科研项目不应就此止步,而需要持续的研究和提升才会有生命力。在学校的制度扶持和人才输送等支持下,他们成立公司创业,这才有现在股票市值达百亿级的软控股份。李志华说:“这种模式有好处。教师创业和学校教学可以互相促进,公司创业成功也能够为学校的办学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五有”体系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
“‘五有’的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是一个顺序固定、层层推进、相辅相成的循环体。”刘兴云说,“高水平大学需要独特精神,独特精神引领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呼唤责任担当,责任担当激发干劲活力,干劲活力催生卓越特色,卓越特色助推高水平大学的实现。”
在青科大的发展历史中,“五有”始终贯穿其中。比如20世纪80年代鼓励“下海”时,青科大主动将学校对项目的提成降到10%以下,释放出来的利润空间都作为老师和科研团队的个人收入。此外,校领导挤出经费,用于支持教师的科研启动资金。这些灵活又不失原则的举措让每一位经历过的老师感动万分,如今他们也在用自己的科研项目回馈学校,助推学校“五有”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近年来,青科大的各项改革措施无不彰显着“学科引领、品牌铸魂、产学融合、开放办学”的特色。同时,青科大还围绕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的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三个特色学科,形成了中德科技学院、青岛西海岸中德双元工程学院,并且走出国门成立了泰中国际橡胶学院。
回望来时路,正是因为青科大身处困境仍不忘“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才有“橡胶品格、务实作风、规矩意识、人文素养”的文化积淀,培养出一批批富有责任感且充满活力的人才,造就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青科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