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始终坚持把教育脱贫作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牢牢把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时代使命和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人”型资助管理体系建设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
立德树人,实现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融合
“人”型资助管理体系即资助工作的架构类似于一个“人”的躯体形态,有头有手有脚有躯干。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把诚信励志感恩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武装学生头脑。以就业创业和社会实践为双手,引导学生变受助为自助、助人。以社会资助和家校合育为双脚,助力学生迈开步子,大步向前。以国家资助体系为躯干,帮助学生挺直腰杆,自信成长。同时学校把资助工作始终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牢牢把握资助工作的最终方向,保证学生能上得起学、吃得饱饭。把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较好心理素质,具备特定专业技术能力及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精准资助,实现资助供需的平衡发展
严格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构建“奖勤助贷补减免”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制定、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勤工助学等各类校级制度12项。同时制定《学生资助宣传工作方案》,在招生宣传季、高考录取季、新生报到季及毕业生离校季,多渠道多“花样”深入宣传各项资助政策。把“学生认定准,资金使用准,措施到生准”作为资助工作核心思想,在各类奖助学金评选中,坚持班级评议、学院评审、学校审核、院级公示、校级公示的“三级评审、两级公示”程序。在名额分配时,适当向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倾斜,同时将中外合办学、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中个别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或者家庭或本人遭受重大变故的学生也纳入资助范围之内。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复核及动态调整。评审后注重使用和效果,坚决杜绝不当使用资助金的现象及行为。学校还为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生提供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或帮扶措施,实现经济援助与资助育人的有机结合。
多维合作,实现教育合力充分发挥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对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力,资助工作展现出社会资助足,资助覆盖面不断扩大。2018-2019学年,学校共评审“同心光彩助学金”25万元、“青岛银行奖助学金”30万元、“爱心一日捐”5.6万元、“寸草基金”9.9万元、“永胜就业帮扶基金”5万元、“彭措郎加基金”3万元、“北京校友励学金”4万元,核对并发放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资助学生大学学费银行卡等多项社会资助,累计受助学生近300人。学校推行家校合作,保持资助力量良性延续,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与实效性。推行“百名辅导员访百家”走访活动常态化开展。家访活动由分管学生工作副校长带队,学生处、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书记、全体辅导员多种形式参与走访,实现对全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全覆盖。
能力提升,实现受助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校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构建起从新生录取至毕业离校的全程资助体系,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贯穿在校各个阶段。对因经济困难或身体疾病等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实施“就业暖心工程”。持续推进能力培养精准,专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竞争能力,累计组织开展十期“资心·助力·成长”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以“人际交往”、“逆商培养”等为主题,有针对性的弥补困难学生的发展短板;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将体力型勤工助学岗位全部转化为助管和助研岗位,连续开展“校县结对”志愿帮扶活动,每年约90名学生奔赴全省17地市开展志愿服务,年均服务超过2万小时。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学生改变留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就业观念,选择基层就业,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