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有组织科研】体育学院与山东文旅青岛...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大人物 >> 正文

线上教学“不打折” 师生相聚在云端

作者:吕艳萍、马骥、王泽鹏  审核: 来源:报社  编辑:王文艳 点击:[] 日期:2020年05月27日

自2月24日开学至今,线上教学已经进行了13周。在13周的网络教学中,老师们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和QQ、腾讯课堂、钉钉等即时通讯工具,搭建起广阔的在线教学平台,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科大学子连接在一起,同学们在网络空间中热烈的讨论着学习中的热点难点、交流收获,以独特的方式进行着2020春季学期的学习。

在这段特殊的时期,老师们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立足岗位、履行职责,团结一致、共克时艰,使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确保线上的每一节课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在战“疫”斗争中的责任和担当。

近千门课程,超千位老师云端开课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学校结合春季学期教学计划,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全面动员,精准施策,从教学运行、专家指导、教学督导、技术保障、宣传引导等方面细化分工,保障学生按期上课。

在13周的网络教学中,师生对网络教学新模式从探索到熟悉再到灵活运用,呈现出逐渐适应并不断完善的过程。每周约有1200位教师实施线上授课,周授课2300门次左右,直播课程门次占课程门次的比例约为84.7%;每周学生上线学习数量约有252000人次,学生到课率为97%。

目前,线上教学正在持续推进。老师们按照本学期教学计划,积极准备教学方案,充分发挥网络课堂中学生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的优势,以提前预习、导入任务单、课堂讨论、即时问答等手段,采用“课程平台+学习交流群+视频工具”的方式开展网络教学。云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学习热情普遍较高,很多学生在开课前15分钟已经进入平台进行学习,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师生可以及时互动,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线上授课顺利开展得益于学校前期的谋划部署和在线教学师资培训。学校第一时间制定了本专科教学工作方案。考虑到很多教师是第一次开展线上教学,对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和工具的使用不太熟练,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立了多个教学培训QQ群,制定了线上教学图文操作指南,对全校1300余名教师进行了线上教学培训。数理学院的王河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戴雪丽老师在掌握网络教学方法后分别自制了“QQ群屏幕分享教学”和“雨课堂学生端预习教学”的教程,帮助老师们提高线上教学能力。

针对前期培训情况,教务处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了解老师们线上教学的倾向和堵点以及学生的线上学习状态和学生评学评价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助力在线教学。

为确保教学质量不打折,学校成立了17位一线教师组成的“在线教学专家指导组”,为任课教师提供在线教学相关指导,并根据在线教学规律,研究制定了线上教学过程管理的通知,对线上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如:线上备课、电子讲义准备、线上教学方式选取等,特别强调了课后布置相关作业或习题,以考察知识要点,督促学生在线自主学习。

学校在线上教学第三周实施了院校两级线上教学督导,督导范围覆盖全校各个专业。教学督导员深入网络课堂,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查看课程资源、教学组织、学生在线学习、作业布置、辅导答疑、教学直播讲解等情况,了解网上教学运行情况,并制定了内容涉及教学准备、教学资源等10个方面的线上教学课堂质量评价体系。5月起,教学督导组依据新版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督导,对教学质量予以把关,提升教学效果。

在这段特殊时期里,电子书代替了课本,直播间代替了教室,但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为保障在线教学顺利开展,解决一线教师线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创建了“青科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开设了线上教学典型案例专栏,以记录战“疫”期间线上课堂的精彩教学片段,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自第九周开始,教务处举办了“科大云讲坛”活动,目前已有朱惠华、邱龙辉、陈建云、史振平、吉喆五位老师通过网络分享了自己的线上教学经验,主题包含线上教学经验、课程思政的无缝衔接、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等,来提升教师线上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课程思政,在线教学显成效

在疫情特殊时期,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强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倡导教学内容中引入当下疫情热点作为教学案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加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坚定理想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将课程思政与在线教学无痕融合,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机电学院朱惠华老师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于材料力学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导入的环节,朱老师介绍了钟南山院士、小汤山医院总设计师黄锡璆等抗疫典型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向模范人物看齐。在授课过程中,引用跟抗疫有关的案例进行知识讲解和分析,例如,在弯曲变形和组合变形等章节,对病房的杆和板的变形形式进行了分析。

数理学院数学系建立了线上教学精准帮扶机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因疫情影响学习;秉承“网上授课,不落一人”的原则,单独为学生补习答疑,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疫情掉队;自发资助地处偏远、家中未安装宽带网络的8名经济困难学生上网课产生的手机流量费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激发着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我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最好展示,也是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老师们言传身教的最好体现。

艺术学院曹芳芳老师是学校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试点课程负责人,她深入发掘艺术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本学期室内乐(声乐)的线上教学中,她精心选择歌剧作品,通过观看和实践排练经典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中国共产党指导创作完成的弘扬红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的赏析与延长练习就是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高密校区李振老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授过程中,通过讲解抗疫勇士不幸病逝、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神速建成、一批批人民解放军奔赴抗疫前线、国内各地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勇敢逆行驰援湖北等案例解读了“四个自信”的内涵;结合疫情防控期间的时事讲解,将人生观、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概念进行了实实在在的生动体现。


网课进行时,教师云端“显神通”

在这段特殊的时期,老师们多样化地开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渐入佳境。病毒无情,人间有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最美身影和教学典型。

材料学院王兆波老师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课中,结合疫情期间的居民生活常用物品——口罩,精心制作了“医用口罩中的高分子知识(小制品 大学问)”课件,以口罩这个小制品为主线,对其结构、制备工艺、生产流程、原材料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讲授。通过深入挖掘发现小小口罩中凝练的知识涉及本门课程多达七章授课内容,并涵盖高分子化学与物理B课程中20多个知识点。

高分子学院李枫老师为了能及时将信息通知到老师和学生,收到新的工作任务后总是第一时间将通知发布到相关QQ群中,随时统计学院内通知的收取情况,针对通知不到的老师再通过手机单独联系。对于学生的问题无论多晚,只要看到都及时回复,保证上传下达,信息无死角。

海洋学院史振平老师对课件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优化,突出了课件中案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生物化学课上讲解“糖类的功能”时,引入当下引发疫情的病毒相关内容作为案例,讲解内容生动形象;在课件形式上,幻灯片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文字描述,以各种图片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举措,史老师的两门专业课开展顺利,最大程度保证了教学质量。

自动化学院林明明老师采取“腾讯会议+QQ群”的形式,跨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控制系统数字仿真课中一些要点问题的讲解,需要有推导过程和具体的步骤来引导学生,为此林老师组合使用教学软件,在腾讯课堂直播中加入了电脑里的“画图”功能,把画板当课堂教学里的黑板用,除了写、画、擦除方便的优点,还能直接截屏粘贴,效率很高,学生反映也不错。

数理学院朱景阳老师身在湖北黄冈疫区,为不影响学生学习,隔离期间,她克服困难,为学生录制线上教学素材。朱老师主讲的高等数学,共有两个班级的103名同学上课,开课时间是2月24日早上8点。开学当天不到早上7点半,就已经有99名同学签到进入班级课堂。朱景阳老师在课间穿插介绍了湖北疫情的实际情况,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价值的栋梁之材。

马克思主义学院曹胜教授团队建设的甲午战争博物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应用到了此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该项目是山东省一流课程,也是教育部提供的第一批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资源。他采用VR手段和全景技术,通过情景模式、智能导游、游戏闯关等巧妙的用户体验,实现由单纯课堂教学到实验教学的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

传媒学院宋守山老师为线上教学创建了公众号“传媒频道”。在网络传播课中,他结合当下疫情热点,分析网络舆情传播要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媒观,并在公众号中设置课程讨论课题带领学生进行网络传播的实践研究。

中德科技学院徐爱真老师巧用腾讯会议为同学们还原真实的德语课堂。她将20人的班级同时平行开设5个小组会议,每组设定不同的练习要求,老师在不同的会议中穿梭,为每个小组提供语言修改建议和支持。在问答环节,她采用Video的方式,要求答题同学打开摄像头,和老师一起共同成为课堂主持,多样化的练习得到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出勤率始终在95%以上。

外语学院刘昱君老师2019年10月刚刚上线的英美小说阅读课在这次疫情期间派上了大用途。为做好线上教学,刘老师共建设了12部小说相关的资料库,录制了48个视频,总时长528分钟,499道作业习题。在双语字幕讲课视频里,穿插有推动故事情节和讲课内容的图片、原版音频剪辑、原版电影和动漫剪辑,这种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来自全国近两千名学生,参加了完全在线课程学习,有其他高校的教师更是直接带着整个班来到平台,使用刘老师的课程上课。

大学体育在线课程是一门体育理论课,涵盖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十余个项目,对重点技战术进行讲解示范,该课程2月24日在智慧树平台正式开课。考虑到疫情期间学生在家学习的特殊情况,体育学院将大学体育在线课程在线上授课的同时,为学生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居家锻炼方案。全校18448名学生选课成功,线上课程将有效指导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以强健的体魄迎战疫情。

经管学院税收学主讲老师张玉在教学过程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入BOPPPS教学模式,借鉴生活中的税收案例,借助超星平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总结出在学习通上传拓展阅读材料、课后作业组织线上生生互评、借鉴示范教学包与教师自己录课相结合三大课程特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

法学院陈建云老师采用中国大学MOOC异步spoc线上学习与在线直播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陈老师通过引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异步spoc,用思维导图助力建构知识框架,提升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权重比例等方式,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

网络实验课,学生线上“动手”实验

疫情的突如其来,打乱了教学的节奏,对于实验教学,更是一次巨大考验。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实验教学,自第6周起,理工类专业陆续进行实验教学,一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投入到实际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家也能“动手”做实验。

我校拥有国家级化工过程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也在持续加强化工过程、装备和安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单元操作仿真模拟、专业实验仿真模拟、工艺流程仿真模拟、安全及应急仿真模拟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块,先后开设了“化工原理”“化工安全与环保”“过程工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仿真实习”等9门仿真实验课程、60余个实验项目,并将实验教学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料上传至中心网站供学生学习。

该中心主任、化工学院副院长田文德教授对疫情期间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深有感触:“化工过程模拟仿真一直是我们最具特色的科研方向,这次用到线上实验教学,大大突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由‘老师让我学’到‘我要自己学’的实验教学课堂反转。”

正在通过国家实验空间平台进行仿真实习的化工172班黄嘉跃同学说:“仿真系统是一个非常好的系统软件,它可以让我们不用在现场就能进行生产操作,熟悉了解生产操作中各种阀门、仪表等的操作顺序、操作方法,对生产操作的流程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此外,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和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是我校的公共基础实验中心,承担全校基础化学和大学物理实验,任务重、责任大。但他们对实验教学高标准、严要求,以一流课程的建设为目标,建设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等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并在山东省高校联盟、超星学银及超星慕课等平台成功上线。其中,有机化学实验录制了30个视频,包含基本操作视频13个、实验项目视频5个、实验讲解视频12个,总时长267分钟,目前在超星学银上线运行,本学期累计选课人数2213人,学生来自168所高校。

部分实验操作视频,由教师在实验室实景拍摄,真实呈现学生实验的场景。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超星学习通APP观看操作实验录像,进行实验操作预习和自我检测,为返校后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线上实验教学资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实验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实物实验和教师分析教学行为的有效手段。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目前,我校已建成线上实验课程9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2门,累计选课人数近6万人;建成4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块,160余个实验项目,涵盖化工、化学、材料、环境、机械、能源、信息、思政、传媒、体育等学科专业。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881期第二版)

上一条:2017-2019聘期优秀等次院级单位(领导班子)事迹展

下一条:让党旗在战“疫”中高高飘扬——我校各级党组织、共产党员疫情防控工作侧记

关闭

0
其他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