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欢迎光临青岛科技大学新闻网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大要闻 >> 正文
【党代会进行时】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改革发展成果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  终审: 点击:[] 日期:2009年12月15日

12月1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狠抓内涵提质量强化特色谋发展——青岛科技大学改革发展巡礼》的专题报道。

文章指出,青岛科技大学自2004年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坚持走内涵、特色、协调、自强和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全面实施“规模+人才+特色+开放”战略,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稳健发展。文章从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深入报道了学校5年来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全文如下:

狠抓内涵提质量强化特色谋发展

——青岛科技大学改革发展巡礼

青岛科技大学自2004年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坚持走内涵、特色、协调、自强和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全面实施“规模+人才+特色+开放”战略,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稳健发展。

依托传统学科优势打响特色办学牌

“走特色发展道路”成为校第八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最亮的字眼。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高青在报告中着重指出,必须确立特色发展的理念,把特色鲜明作为学校努力追求的办学目标,把特色制胜作为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确定学科发展重点,坚持重点学科优先发展,使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

青岛科技大学原隶属化工部,是一所行业特色高校,近60年发展积淀形成的橡胶工程、化学化工、化工机械等优势学科在国内高校中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正是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2004年,橡塑材料与工程实验室获批成为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等7个二级学科获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以来获准建立了材料学、化学工程、化学、机械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增加1个生态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高性能聚合物成型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2009年2月,由科技部批准,青岛科技大学申报的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这是继国家海洋药物工程中心、国家花生工程中心之后第3个落户青岛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首个青岛市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4月,总占地600亩、项目投资24亿元人民币的青岛伊科思合成橡胶新材料产业基地奠基,该基地以青岛科技大学橡胶和新材料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建成后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研发基地,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过度依赖天然橡胶进口的局面,可拉动百亿元以上产值的相关产业发展。

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3”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正充分发挥着越来越鲜明的特色学科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引进重点实验室18家,吸引了22家橡胶化工类科技型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大部分都是像德国朗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据统计,2008年科技园年总产值已接近2亿元,具有特色鲜明的以橡胶高分子材料研发、转化为主要产业方向的孵化基地正在崛起,青岛科技大学正在向着打造中国“橡胶谷”的目标扎实推进。

坚持科研兴校战略产学研合作谱新篇

虽然今年全球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但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工作却始终开展得有声有色: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园获得国家发改委570万元专项资助经费,并用短短3年的时间晋级为省级大学科技园;规划占地22000平方米的科技园二期工程和中国橡胶博物馆规划完毕并将于近期开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反式异戊橡胶项目经过2年的中试之后实现了产业化,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套万吨级反式异戊橡胶工业化生产装置;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资助金额累计达776万元,在山东高校中名列前茅,在年度资助项目数量和经费上再创新高。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工作思路,主动适应国家和山东省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源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实现上市,成为山东省属高校第一家由校办企业成长起来的上市公司。5年来,先后孵化、培育了银科恒远、科大方泰、隆腾科技等学科性公司,成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一大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突出服务行业特色,使学校科研逐渐走上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研究、中试研究到产业化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道路,形成了内外相辅、点面结合的产学研工作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的助推器。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先后与日照市政府、胶南市政府、广饶市政府以及城阳区政府签订了整体科研合作协议。整体“嵌入”地方经济发展,走全方位产学研合作之路,正成为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2009年5月举行的山东省产学研工作会议上,青岛科技大学获得“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校长马连湘作了题为“探索道路创新模式做好产学研合作的大文章”的典型发言。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充分肯定了青岛科技大学在产学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校长马连湘说:“不找校长找市场,这已经成为学校科研工作者的共识。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很多老师原创性的科研项目直接服务于企业并转化为生产力,而企业也因为这种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增强了竞争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动双赢格局。”

5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1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95项,“863”、“973”课题9项。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逐年增加,被SCI收录论文数量位居全国55位左右,EI收录论文数量进入全国前80位。申报专利153项,授权专利58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

树立质量生命线意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自2005年以来,学校每年确定一个鲜明的发展主题。在经过建设年、评估年、管理年的建设与发展后,学校把2009年确定为“质量年”,进一步突出提高办学质量这个主题,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以提高质量的各项措施来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5年来,学校始终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共引进教师642人,其中博士235人。学校专任教师由912人增加到1460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比例从43.9%提高到71.3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从9.97%提高到27.2%,高级职称人数从404人增至732人,新增双聘院士4人,引进“泰山学者”6人。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5年来先后投入近10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近亿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形成。2007年青岛科技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吸引了更多优质的生源,本科一批次招生省份由7个增加到23个,录取分数和生源质量持续走高。

学校紧紧瞄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根据青岛市发展六大产业集群的需求,学校申报设置了热能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新兴热门专业和金融、物流管理、德语、韩语等文科类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现了教学成果奖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家级层面的历史性突破。5年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各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一等奖7项,建设省级品牌特色专业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培养省级教学名师6人。出版教材120余部,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3项、省级奖励56项,35篇毕业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引进国际优质办学资源,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吸引力,拓宽合作办学渠道。5年来,与国外28所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新增7个中外合作办学学历项目、6个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项目,其中与德国政府合作建设的中德科技学院已成为中德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学校狠抓就业质量,多管齐下推动毕业生实现国际化就业。学校积极牵手日本阿尔卑斯、德国拜耳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学士后流动站”和人才联合培养中心,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更便捷的平台。近年来,已有300余名学生进入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的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其中有近200名学生走出国门实现了国际化就业。

5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山东省高校前列,被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评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2009年山东省科技奖评审中,校友丁建生获得山东省最高科技奖,这已经是青岛科技大学毕业生连续两年获得该项殊荣。在目前全国的橡胶企业中,70%以上的橡胶企业的老总、总工均系该校毕业生。如今,在德国朗盛、拜耳、巴斯夫、日本三菱电机、索尼、松下电子等世界500强公司中都可看到该校毕业生的身影。

上一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五年发展巡礼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为学校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下一条:青科大举行首届大学生全民健身活动月

关闭

0
新闻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