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整建制并入学校以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济南校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一体两翼三助力四基地”(1234战略)定位要求,立足自身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助力学校发展。全院创收连年增长,2016年到2019年累计创收4亿余元,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发展势头良好。
强化党建工作体系建设 发展党建工作新格局
树立“抓党建促发展,以党建成果助推发展成果”党建工作理念,创建“党建引领‘三科’路”党建品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不渝抓党建,以党建成果助推发展成果。根据实际探索“山化院模式”,坚定不移走好“科研创新、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科”路。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两翼,深度融合党建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
一是落实“三个六”党建工作体系抓党建。提高认识,担当履职,防止重业务轻党建思想。拟定计划,制定制度,贵在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注重研讨环节,不断提高理论武装。配强支部书记,常态化抓好“三会一课”。开展活动,确保人员、考勤、内容、学时、记录“五落实”。
二是党建共建。与中国银行济南泉城支行开展党建共建,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与特长,形成优势互补、互带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各自党建工作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
三是科研支部获评学校“五好”示范党支部,申报“一支部一特色”培育创建获得学校支持,“山东省水相有机合成及高效清洁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评学校党员先锋岗(济南校区)。
四是打包建设山东兴强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合同额6000万元。
五是党建与业务双丰收。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建有成效,业绩结硕果。面对新冠疫情,科技创收同比增长7.8%。
以科技创新为立院之本 科研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学校大力支持,科研成效显著。学校党委、行政对济南校区发展十分关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为济南校区科研工作扎实开展、顺利推进和有效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4年来,济南校区先后承担省部市级科研项目10项;获得省部市级奖励28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80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2项,PCT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93篇;4项成果通过国家级成果评价;参与制定标准5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
二是配合学校规划,构建创新体系。根据学校总体战略发展规划,济南校区构建了(1+2+3)的研发创新体系,打造发展新格局。
用“环保溯源”创新理念,引领顶层设计。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引入环保溯源的技术创新理念,实现化工生产的低排放、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能持续、可循环,引领高端化工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保障机制和培养体系”,完善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体发展导向,建立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收入支撑技术创新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以成果产出为人才评价导向,倒逼机制和奖励机制为抓手,构建高学历人才向实用型高水平人才转变的培养体系。
用“技术创新模式、指数评价模式和成果转化模式”,保障体系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化工医生精准诊断、靶向治疗”技术创新模式;以建立项目成熟度、可靠性、先进性为标准的成果评价体系为导向,构建化工清洁指数评价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技术转让、技术入股、销售提成等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化工全过程控制为导向的整套工艺开发模式。
三是立足行业特点,培养人才团队。2019年,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冯维春研究员期满考核优秀,获得续聘。4年来,引进科研人员18人(博士1人,硕士12人),其中具有产业化经验3人,分析检测经验8人,组建了“工艺技术开发团队、中控分析及产品质量保障团队、中试放大及产业化工程团队、工程设计团队、安全环保保障团队和装备及自动化团队”六大专业团队。6个专业技术团队相互协作,完全满足项目小试、中试及产业化的需要,为开发集技术、环保、安全、分析、设计、经济效益分析于一体的工艺软件包奠定了人才基础。
四是依托资源优势,搭建专业平台。2017年,新增“山东省化工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山东省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危险化学品)”两个平台,加之以前拥有的5个平台,平台总数达到7个,且均为省级平台。
五是营造科研氛围,提升科研水平。把高水平专家请进来,让科研人员走出去。通过开展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实现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4年来,我院开展课题研究42项,其中纵项课题10项,横向课题14项,自选课题18项。纵向项目中,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重大专项项目6项,获得纵向资金支持1720万元。省发改委新旧动能转换项目1项,获得纵向资金支持90万元。
六是夯实研发实力,加快成果转化。济南校区构建了“化工医生精准诊断、靶向治疗”的技术创新模式,做企业的把脉人,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科技服务。先后完成了盐酸羟胺、甜菜碱盐酸盐、间苯二酚、糠醛等9个项目的技术成果转让,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开发的工艺与目前国内现有工艺相比成本降低30%以上,技术转让收入加销售提成总计3亿余元,工业化产品产值30多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七是助力企业发展,打造产业孵化示范。在产业孵化公司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全球首套3万吨/年甜菜碱盐酸盐无盐工艺连续化塔式反应产业化示范生产线,综合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总决赛全国第五名(三等奖)。获2019年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铜奖。
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作为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中心,济南校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为两翼,助力学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评级评价方面,先后高质量完成了包括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应急管理厅、裕龙岛石化园区安全发展规划、山东省化工园区入园项目评审等多个项目,制定了包括化工助剂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轻烃生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等在内的多个山东省地方标准等,为促进山东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出积极贡献。
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先后完成了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万吨/年聚碳酸酯绿色循环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产品优化升级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两个项目建成运行后年均利润分别达20.7亿元和85641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环保管家服务方面,为济南市刁镇化工园区提供环保管家服务,正在履约第2年服务。这是济南市首家引进环保管家服务的化工园区,第一个合同年,环保管家工作成效显著,共查找出化工产业园企业存在的880个环境问题,并指导企业全部完成了整改,极大地推动了园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在技术服务方面,山东省基本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是最早一批省级行业检测站,承担山东省部分化工产品、压缩液化气体、助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产品的质量检验任务。2018年6月取得环境检测资质,近年来参与了齐鲁化学工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检测、海化集团2019年度环境检测、济南市南部山区环境监测服务等大型环境检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社会效果。
在标准化业务方面,2017年3月承担山东省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期间除完成必要基础工作外,还完成化工行业标准《工业用新戊二醇》的修订工作,标准于2017年发布实施;参与完成国家标准《氯化胆碱》《工业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修订工作,标准于2018年发布实施;完成化工行业标准《工业单氰胺》和《工业用硫脲》的制修定工作,两项标准均已于2019年发布实施;完成化工行业标准《1-(4-氯苯基)-3-吡唑醇》和《2-氯-5-氯甲基吡啶》的制定工作,两项标准均已于2019年报批;参与多项双体系地方标准制定,标准已发布实施。
在职业卫生评价方面,2017年顺利通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资质延续及扩展,业务服务范围增加到冶金建材、化工医药、轻工纺织、机械加工和仓储运输等五大领域。2017-2019年,为山东省内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华北分公司等100余家央企、国企、民企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得到各企业的一致好评,完成评价报告100余篇,检评报告180篇,三年创收约570余万元。在国内杂志、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在信息化服务方面,完成多个科技项目并获奖,经济创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信息机构”“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示范信息机构”称号(全国只有4家,非常珍贵),被选为“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副会长单位”,成为兄弟省市信息机构学习的榜样。
2020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打造新时代学校“政产学研融合”和“新科大现象”的生动范例,为学校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深化全省首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推进科教深度融合增添新动力,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山东乃至全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科教融合汇泉城
2016年,根据山东省编办的文件精神,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3月17日,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揭牌暨绿色化工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标志着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正式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这是山东省科教融合的成功范例,也是青岛科技大学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首个标志性成果。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并入学校后,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成为青岛科技大学的科研机构,同时在研究院挂牌青岛科技大学济南校区。
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济南校区)始建于1958年,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化学化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单位。院内科研占地40多亩,在济宁市邹城化工园区建有占地200亩的山东省精细化工科研中试基地和化工产业园。经过60余年的发展,实现了化工领域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范围全覆盖。现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1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科研项目27项和部、省级科技项目264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拥有发明专利76件,制订或更新技术标准27项,发表论文891篇。开展技术开发、工艺改进、产业升级、技术转让、检验检测、专业咨询及培训服务项目33671项次。
作为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中心,济南校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为两翼,助力学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将建设成为学校探索科研与学科融合发展的“四大基地”(即1234战略)作为发展目标,在创新体系建设、平台搭建、研究生培养、一流学科培育等领域开展了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融合,开创了“1+1远大于2”的良好局面。
一是构建(1+2+3)创新新体系,开启科教新融合。用“环保溯源”创新理念,引领顶层设计;用“保障机制和培养体系”,完善体系建设;用“技术创新模式、指数评价模式和成果转化模式”,保障体系实施。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化工全过程控制为导向的整套工艺开发模式。
二是共享平台显优势,助力学校大发展。济南校区侧重于应用技术的研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确保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100%,济南校区建设了山东省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和邹城科技产业园。科教融合以来,向学校开放这两个平台,学校的科研成果在此进行中试试验,加速实现工艺技术向工程技术的转变,为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支撑。
三是人才培养新模式,交叉融合共发展。济南校区长期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在工程试验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科教融合以来,以济南校区作为主导一方,与学校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助力学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是优势互补共提升,合作共赢促发展。青岛科技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科入围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全省理工类学科唯一B+等级。科教融合以来,济南校区科研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校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从源头上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济南校区也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学校“构筑学科高地高原高峰计划”,为推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成为“学科高峰乃至尖峰”提供坚实支撑。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899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