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经济日报》第9版以《“无人区”之路该怎么走——青岛探索工业互联网产业升级调查》为题,整版报道了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建设有关情况,报道摘要如下:
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早,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实践探索,但随着发展之路越走越深,诸多瓶颈束缚也逐渐显现。“十四五”期间,青岛目标再升级,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从工业互联网1.0版本向2.0版本升级。青岛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如何让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和产业链集聚?怎样形成更大的产业发展合力?且看青岛如何探索工业互联网发展“无人区”之路。
青岛是我国最早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城市之一,率先踏上工业互联网“赛道”,进行了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实践探索。“十四五”期间,青岛市目标再升级,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在这条“无人区”之路上,青岛的升级逻辑是什么?还存在哪些发展瓶颈?打造怎样的产业生态才能形成工业互联网“热带雨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青岛陆续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调研采访。
破解瓶颈
虽然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早,但始终存在不少瓶颈束缚,使青岛工业互联网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工业互联网的推广普及存在不少难题。”青岛市工信局工业互联网处处长周林告诉记者,一是多数传统企业认识不足、动力不够,改造意愿淡;二是企业资金压力大,工业互联网改造转型投入动辄几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传统企业需要承担较大风险,如果投资效果不明显,对中小企业来说很可能是致命打击。
人才严重短缺也是制约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瓶颈。“工业互联网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专业型人才,还需要复合型的跨界人才。但目前这种跨界人才非常稀缺。”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区域总经理官祥臻说。
拉长短板
随着工业互联网向纵深发展,“拉长”人才的短板迫在眉睫。为此,青岛正在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介绍,2020年7月,青岛科技大学成立了工业互联网学院,以此作为产教平台,融合工业自动化、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物联网工程、电气工程等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培育复合型人才。
“工业互联网学院突出产业兴院,所有培训课程、教材、案例等均源于产业,用产业发展实际作为素材,提升教学实效性、针对性。”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李庆党教授告诉记者,学院还面向政府工作人员、企业高管、教育工作者、技术工程师等开展非学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