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材料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把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抓牢抓实。近两年来,学院本科生荣获国家、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物理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物理科技创新竞赛等权威科技创新竞赛奖励76项(四年118项)。本科生获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项。本科生在《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alton Transactions》等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2015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全校4项),荣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奖励20人(全校83人),1人入围第六届全国数学竞赛决赛(全校2人),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奖励45人(全校82人)。另外,还荣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项(全校43项)、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项目11项(全国18项)。

材料学子在创新实践中绽放青春正能量、构筑发展成才梦,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经历让他们在研究生复试环节和就业应聘签约环节受益匪浅,也以较为扎实的创新实践能力受到考取研究生高校院所和就业签约单位和广泛好评。这是材料学院近年来构筑全员全域全程“三全”体系助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优良学风创建工程的鲜活体现。
这里的“全员”,是指学院领导班子、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广泛参与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力实施本科生科研立项制、重点实验室对本科生全面开放制、本科生科研实践导师制,鼓励学生自由组队或联系专业教师,自行选定题目或者由指导教师提供题目,利用课外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此基础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学院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效纳入学风建设体系,与班主任、辅导员考核对接挂钩。学院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通过班会、课堂引导学生多参加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竞赛,为下一步专业课开课和以后考研等打牢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雷清泉教授先后4次为材料学子开讲青年人的创新与成长、材料学科发展前景并先后2次亲自启动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大赛,常务副院长杜芳林,副院长郝春诚、谢广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主任李桂村,实验中心主任王兆波,分团委书记毛常明,材化132班班主任隋静等,通过班会、专业会、“日新”论坛、面对面谈话等形式鼓励本专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或直接担任新材料创新大赛指导老师或担任初赛复赛评委,其中王兆波连续两次指导本科生荣获学校“挑战杯”竞赛和新材料创新大赛特等奖。学院62名专业教师中近80%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科性竞赛项目直接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金属教研室主任孙瑞雪连续三年指导本科生累计14人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材化学教研室主任朱海涛指导本科生房林林以第一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发表SCI论文1篇、荣获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学院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

这里的“全域”,是指学院融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友等各领域的优质资源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依托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大赛、“正望科技”大学生创新基金、“学习型”宿舍建设、“日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班主任工作站”等,鼓励本科生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企业以及学校层面的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活动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夏令营活动。学院先后有48名专业教师从自己承担的国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中拿出题目作为本科生的开放实验项目、新材料创新大赛项目和“挑战杯”创新创业培育项目。专业教师、班主任在课堂上将各自研究领域中的最新知识和成果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梦想。学院金属教研室李成栋老师把自己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拿出来给本科生立项为课外创新创业项目,并多次带领孙传浩等同学赴企业实地考验,撰写《创业计划申报书》并连续荣获两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材料物理教研室王玮老师从自己的《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中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班”学生周士绪、宋韶欣、闻益智等同学设立《一种水溶性导电聚合物肿瘤光热治疗剂的仿酶绿色合成》项目。在将近一年的准备过程中,王玮经常利用中午和周末休息时间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开展实验、分析数据等等,手把手指导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成长。该项目最终荣获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并作为我校唯一参赛作品入围全国终审决赛,参赛学生还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一篇影响因子4.197的学术论文。她也是连续两次指导本科生荣获山东省第十三届、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并连续两次荣获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的青年教师。
这里的“全程”,是指建立“一二年级参加大学生英语、数学、物理、数学建模等基础性学科竞赛,三四年级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等专业性活动”的全过程覆盖体系。材料物理教研室青年教师马继利用给二三年级本科生上课的机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青年教师王莉利用担任班主任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前进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两位教师先后指导本科生在《CrystEngComm》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5篇。青岛科技大学十大优秀学生、以专业第一成绩保送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材物121班班长孙启皓,他在大一时就报名参加大学生物理竞赛,大二时参加数学及数学建模竞赛,大三时他主动联系谢广文老师进入实验室开展新材料创新大赛项目准备并直接进入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他大学四年几乎是全过程行走子科技创新的路上。“付出终有回报”,当他在保送研究生面试现场亮出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等5项国家科技创新大奖证书的时候,他比同时参加面试的竞争者已经占居了独特优势。
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培山表示,材料学院依托全员全域全程“三全”体系逐步构筑起了“以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为保障、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抓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为载体、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为平台、以各年级分级推进全域覆盖为路径、以专业教师全员参与为支撑、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这种机制和氛围的形成追根溯源还是要归功于学院多年来形成的“教源于研而重于研,研益于教而成于教”的办学特色,秉承这样一个理念,才能够让学生在课上学习与课下实践的有机结合中绽放创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