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10月10日学校召开“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部署动员大会。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改革的大幕悄然拉开。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如何改革、怎样改革,是每一位“科大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校园网开辟【综合改革大家谈】专栏,刊登学校干部、教师的所思所想、认识体会或意见建议,以进一步凝聚智慧、达成共识,全面推动“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的贯穿落实。今天刊发高密校区“争做‘五有’科大人,创业建功‘十三五’”座谈会三位同志的发言,以飨读者。

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部署会议召开后,我认真学习了会议精神,现在谈几点体会:
1.认真学习贯彻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认真学习了刘书记、马校长在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部署会上的讲话后,我觉得学校定的目标明确,催人奋进。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立足于学校教育发展实际,措施得力,是未来学校和校区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落实,只有把会议精神和领导讲话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行动,空谈误事,实干兴校,只有把各项工作落实好,才能推动校区健康快速发展。
2.目前,校区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要把转型发展和实现校区更好更快发展视作一个密不可分、互为增益的整体,要深刻认识到,校区转型发展各项工作已经进入了快车道,要实现成功转型,向着省内一流的目标进发,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切实增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其中教学方面的转型改革尤为重要,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提升,努力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紧密结合校区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实际行动在校区转型发展的历史关键点,发出声音,做出贡献。
3.校区后勤安保工作要紧跟学校的规划部署,在内涵提升、外延延伸方面开展下一步工作。校区转型期,很多学生要走出校园,在企业实践实习,后勤安保工作将面临服务保障外延如何拓展的问题。在内涵提升方面,要做到“三贴近”—贴近教学、贴近老师、贴近学生,以一流的服务水平适应未来校区发展的需要。(刘学新 高密校区副校长)

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为我们的发展又做了新的希望和挑战,按照学校领导在“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部署动员大会上提出的,建设有精神的大学、有责任的大学,有特色的大学、有文化的大学、有活力的大学的工作目标,校区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我有一下几点想法和各位领导老师汇报。
1.进一步提升工作热情,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上好每一堂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导师,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台阶。台阶缺了一级将使人无法登高,所以,每堂课程都是极端重要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在课堂上教授的哪一个知识点,甚至那一句话可能会在学生将来的人生的某个时刻,发挥怎样巨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上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是精品课,并按照这样的要求,认真像前辈和同事学习,精心备课,努力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2.探索授课方式的创新,增强课堂趣味性
众所周知,数学课、物理课是基础课,在理科学生的大学学习中发挥这地基的作用,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授课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业差别化的讲课,与专业课老师加强沟通,将专科课的案例引入课堂,保证授课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等赛事的带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团队合作,发挥教研室的集体作用
教研室是基层的教学组织,制订教研室教研活动计划,并坚持教研活动规范化。在实施教研活动过程中坚持做到有课题,有记录,内容具体、全面,材料充实、实用,重视教学质量,严把教学质量关,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带动教师的发展。
4.主动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努力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根据学生的需求主动拓宽学习领域,增强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储备,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力所能及的提升实践技能和必要的操作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马娜 校区数理教研室主任)

学校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三步走”的远景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建校70周年)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那么,对于校区而言,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建设,我们应该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入理解刘书记的“五有”科大人,给了我们努力方向。如何将“五有”大学,转化成一名“五有”教师?这个转化过程值得每个人的思考。
1.做有精神、有文化的教师,涵养学生,影响学生
高密校区做为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建成的7年多时间中,校区师生齐心协力,完成了校区成立、从规范发展到内涵建设转型等大事,每一件大事的完成都是一次跨越,每一步发展壮大都可谓令人振奋,发扬了的科大精神,涵养了校区气质。作为工作在学生一线的辅导员,我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尤其会有振己达人,感染熏陶的效果,对学生最大,最鲜明的影响就是教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精神导师?我记得在我刚刚入校的时候来给我们进行师德教育的吴其晔老师,他也刚刚获评2016齐鲁最美教师。吴其晔教授在高校工作近四十年,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说:“教授上课,如同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学生上学一样,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没什么可夸耀的。”正式这样的淡定与坦然,才成就了吴其晔教授在学生心中“精神导师”的地位。而这样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正式通过吴老师四十年的坚持与一次次选择而锤炼出来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样的精神与文化如何修炼?这是所有老师都要问自己的问题。
2.做有责任的教师,培养人才
做有责任的教师,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扎实做好教学科研,培养出好学生,研究出好成果;对于辅导员来讲,学生的成才扛在肩上、放在心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责任心来自于对学生热爱,对学校的感情,对国家和党的事业的忠诚,所有这些都通过责任表达在工作中,教学中,管理中,科研中。
3.做有特色、有活力的教师,不断进取,启迪学生
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所在,命脉所系。也是教师的发展增长点和亮点。做有特色的教师就是需要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提升自己的优势,把个人优势打造成团体优势,校区优势,成为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应用技术型校区。正是这些特色让教师的工作有了活力,活力的教师,活力的机制又进一步推动特色优势的发展。特色和活力让我们的校区充满生机,充满创新,充满希望。(高靖 校区外语系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