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有组织科研】体育学院与山东文旅青岛...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校园传真 >> 正文
经济与管理学院:“1+X+N”“体育+” 彰显育人新活力
作者:孙建树  审核:牛宝卫 来源:经济与管理学院  编辑:刘奕辰 点击:[] 日期:2024年05月20日

今年以来,作为首个获批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特色育人试点的院级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凸显“体育+思政”特色,深化以体铸魂的价值引领,立足发挥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形成了“1+X+N”“体育+”特色品牌,真正实现用体育讲道理、用体育强信念、用体育塑精神、用体育促成长。

常态化集体活动制度让体育的“思政味”更浓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经管学院实行每周“1”次集体活动制度,以班级为单位“点单式”自主确定活动主题、挖掘活动形式、设计活动内容,以“X”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今年以来各班级、团支部累计自主开展集体活动80余次,设计的活动将体育和红色文化、国家安全、青春奋斗等10余个特色主题相结合,覆盖专业班级20余个、学生1000余人,全面构建体育赋能立方体。把班会、团建、主题党日、宿舍恳谈会、晨跑谈话等挪上操场,打造多维度育人场域,将红色元素巧妙融入体育竞赛,党员、团员参与户外党团日活动10余次,举行宿舍操场团建20余次,真正实现“在操场上受教育、在运动中强精神”,深度拓展实景教育联合体。党团班级“有组织活动”43次,机关领导联系班级“有组织参与”4次,辅导员、班主任“有组织引领”8次,运动员宣讲团“有组织宣讲”11次,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宣讲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深化活化,促进了从单纯理论说教到沉浸互动参与的正向循环,合力打造全员思政共同体。

体育运动塑造“文武全才”SUPER STAR

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习的“文”和体育的“武”并非是对抗性的,也绝不是考量孰重孰轻的天平。事实上,体育锻炼不仅让学生在竞技成绩和身体素质上有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体育运动特别考验一个人的专注力,同样,在学习这件事上,因为专注、效率很高。输了一起扛,赢了一起狂,在田径队训练的每个阶段都是自我突破的历程。”刘婉婷说道“榜样的力量确实给同学们注入了不息的动力”。个人有成长,集体在发展。在“以体育人”理念的推动下,为释放学生个人潜力挖掘了“N”种可能。竞技方面,学院本科生刘婉婷获校运会400米第一名,于之琳200米第三名,9人在各项赛事中名列前茅,足球队、篮球队获“育新杯”崂山校区双冠王。综合方面,马庆万获评优秀共产党员,肖洋获评“十大杰出青年”,“爱汇社区”专项行动获评山东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项目示范项目,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获评先进基层党支部,管理211团支部、国贸202团支部获卓越团支部,经管学院学工办(团委)获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厚积薄发引领体育竞技新动力

在体育文化的加持下,聚焦大学生体能健康四项基本测试,结合学校8大体育联赛,学院立足阳光接力跑、师生联谊赛、阳光运动会“三项体育文化活动”打造“联赛+活动”特色化运行两平台;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落实集训、轮训,选拔体育特长生力军长线备赛、梯度储备,精选金牌教练团坚持动员、指导,形成“集训+带练”常态化保障两模式,助推学院在2024年校运会上收获崂山校区女子团体总分第1名、精神文化先进集体、联赛优秀组织单位的大满贯。

新媒体为提升体育影响力开辟“新赛道”

如何用大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方式,讲好体育成长故事,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做浓,经管学院给出了答案。围绕强化“超越自我,突破极限”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线上线下宣传资源汇聚全媒体合力,以微视频、风采展等“N”种展示形式强化体育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发起一个主动探究式的“体育能带给我们什么”话题讨论,录制一部行走讲解式的“体育强则青年强,青年强则国家强”微团课,展播一次嘉宾访谈式的“我的体育成长故事”微视频,选树表彰了一批经管领跑人、运动健将、健康跑标兵等体育先进典型,其中有4人参加学校“榜样的力量”青春思政课事迹宣讲,着力展现了经管学生的青年风采与青春力量,以新媒体、新场景、新形式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体育、崇尚体育。用体育塑德育,用德育促体育,体育文化的独特育人价值一直在彰显。

上一条:化工学院在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技能与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

下一条:学校召开5月份分管学生工作书记月度例会

关闭

0
新闻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