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有组织科研】体育学院与山东文旅青岛...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科大 >> 正文
【青岛日报】青科大“科研特区”新尝试
作者:赵 笛  审核: 来源:  编辑:青岛日报 点击:[] 日期:2013年02月20日

 

 

在山东省向教育部推荐的两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下面简称中心)中,青岛科技大学的绿色轮胎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青岛市高校中的唯一一个。

在已拥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后,青科大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充满期待,“我们希望借助中心打造一个科研新特区,继续创新我们的产学研合作之路。”青科大校长马连湘说。

科研特区“特”在哪里

“中心是一个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各成员之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合作,是合作的深入与升华,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的紧密融合体。”青科大科技处处长郭仲聚告诉记者,绿色轮胎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将由两部分组成:绿色轮胎研究院、橡胶化工行业产学研示范基地。而参与方则包括青岛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

“中心将建设六大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对应建设六大产业功能板块。”郭仲聚表示,研究院和示范基地的合作方式略有不同,研究院的机制是“协同研发,成果共享”,而示范基地则是“股份捆绑,共赢共担”。

“科研特区”“特”在哪里?郭仲聚告诉记者,在学校的设想中,相关学科与企业合作,可以由中心来统筹;按照需求组建项目组,实现人才、单位、项目和成果的股份捆绑;中心各成员的设备仪器和数据库实现共享。另外,以示范基地为载体,加速产业成果的转让、孵化与产业化。“我们将授予中心二级学院的权限,以中心的名义招收研究生,吸引高层次人才。”

在青科大的设想中,该中心将汇集学校相关学科的科研力量,与合作单位的研发力量整合在一起,打造一个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平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中心这一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硕果’;形成数个以高分子材料为基础,多学科融合的新研究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研发、生产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主持前沿研究的‘橡胶大师’。”

打破产学研合作弊端

“中心创新的关键,在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马连湘看来,协同创新,就是指高校与企业的协同,面向企业需求的创新。“这将帮助我们打破产学研合作原有的种种弊端。”

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投入高、风险大,系统性和复杂性要求高,这需要参与单位之间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

郭仲聚告诉记者,高校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多数以企业向学校一对一地委托项目、学校组建临时性项目组的形式进行。这种合作风险大,系统性差,短期行为多,不会制定长远的目标,因此解决的大多是单一的技术问题,针对产品及成套技术的开发很少,更不用说面向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了。

“另外,现在的校企合作,对于技术交易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责权利界定模糊,合作关系缺乏法律约束力,也缺乏保障持续性合作关系的组织机制。”郭仲聚说,由于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缺乏明确可操作的约定,也造成了很多纠纷。

“可以说,现在的产学研还是分散、封闭、低效的,还是与人才培养脱节的,没有真正形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合理流动与共享共用的新机制。”这一弊端,在马连湘看来,不仅仅是轮胎橡胶行业所有,也是产学研的整体现状。

倒逼高校改变评价体系

“我们对中心的期望,不仅仅是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上有所突破,也希望通过这一创新机制,改变现在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郭仲聚说。

在大学中,不管是搞基础研究,还是搞应用研究,不管专长于教学,还是成果转化,所有教师的评价标准都是一样以学术理论水平和论文发表为主。

“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缺乏合理的分类管理与导向,制约了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郭仲聚说,青科大近几年产学研合作有了一些进展,得益于学校制定的一些措施,比如教授定岗时将横向科研合作也纳入其中。“但从总体上看,科研评价体系仍然制约着教师们走出校门。”

其实教育部推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要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表示,协同创新中心要以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贡献率为导向,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如果真能倒逼高校改变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就将是最大的创新。”郭仲聚说。

上一条:【青岛财经日报】青科大抢搭“蓝色班车”

下一条:【中国化工报】让轮胎更安全更省油——青岛科技大学开发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纪实

关闭

0
新闻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