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晁永强 本报记者 凌翔
(来源:光明日报 5月19日头版头条)
不久前,我国高校孵化出的又一个上市公司青岛软控(002073)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天股价就超过了50元;我国唯一一个以橡塑材料与工程为研究方向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源于世界化工和医药巨头拜耳公司的德国朗盛公司决定在青岛投巨资建设新材料研发中心。这些,都与青岛科技大学这所普通的省属高校有关。
青岛科技大学缘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近日,该校校长马连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科技创新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助推器,普通的地方院校,更应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以特色取胜。”
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
据马连湘校长介绍,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开展科研工作,遵循“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从市场上“捞金”的大思路。他们先后吸纳国内外30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学校董事会和7个二级院(系)董事会。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石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或基地。这样的“联合”,为该校的科技创新带来勃勃生机。
2006年,该校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海上钻井岩屑的脱油处理”技术一举攻克了国际性难题,其工艺处理效率比当前国际最高指标提高10余倍,从而大大推动了我国海上石油开采技术的变革。和该项课题相关的另一项用于工业除尘的“环流式旋风分离技术”,使我国的旋风环流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每年为我国企业节支增收2亿多元。
另外,该校承担的863项目“万吨级高性能顺丁橡胶材料制备技术与轮胎应用评价”,推动了我国橡胶工业和高性能轮胎技术的升级换代;与烟台万华集团合作开发成功的MDI制造技术,突破了世界上4个国家联手对中国进行的技术封锁,从而使我国成为第五个具有MDI制造知识产权的国家,成功盘活国有资产30多亿元。这一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被列入了20世纪中国化工100件大事。
学校还与有关企业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土工格栅材料,用于青藏铁路建设、长江大堤加固、新疆油田开发及高速公路建设,使我国成为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高性能格栅工程材料技术的国家。该项目已经被列入国家级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用科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与大企业集团进行科研合作的同时,青岛科技大学又加快实施科技工作整体进入区域战略,点面结合,全面发展。他们与日照市政府开展了全面合作,结合日照市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十一五规划,面向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在化工、材料等方面进行合作,在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促进了一批项目的开发和转化。
他们与青岛市和四方区政府共同规划建设的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目前已有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一批研发中心入驻。学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并于200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简称为TPI,又称合成杜仲胶)项目正在这里向产业化迈进。该产品广泛用于医学、记忆材料及绿色轮胎等领域,市场巨大。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年产500吨的TPI中试装置,并成功试产,下一步将扩大到20000吨,使青岛成为世界最大的反式聚异戊二烯新材料生产基地。
另外,青岛市和城阳区政府以青岛科技大学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的新材料工业园以“项目+公司”的形式,形成了从实验室-中试-孵化为一体的“三点一线”成果转化模式,已经被国家科技部批复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平台。
重点科研项目先行孵化
青岛科技大学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进程中,还抓住时机对重点科研项目先行孵化,再推动校办企业通过改制等方式做大做强,实现超常规发展。如由一个获奖的科技项目“密炼机上辅机”整合发展成的“青岛高校软控股份公司”就是如此,这个公司目前已经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其产品不仅取代了进口,而且还在世界知名橡胶公司如米其林、固特异等公司得到推广应用,公司的轮胎生产控制系统等正在替代进口为国内各大轮胎厂服务。近几年,青岛科大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