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的污水处理“老大难”问题,如今有了新的解决方案。近日,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加载嵌合”和“催化臭氧”两项污水处理高效技术,目前已在齐鲁石化等多家大型污水处理项目和企业中得到应用。
与传统技术相比,新技术可以更好地脱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浊度和色度,克服了传统絮凝技术占地大、污染物上浮等技术难题,不仅操作方便、处理速度快,而且减小了装置的占地面积,在解决污水处理难题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占地面积仅为传统装置1/15
目前,脱除污水中悬浮物、浊度、色度等污染物的常规工艺是絮凝沉降法,絮凝沉降法在处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絮体轻,沉降速度慢,有时还会产生上浮现象,给污染物分离带来很大的困难,导致污水处理装置庞大。同时,由于污染物形成的絮体质量很轻,所以会有一部分沉降不下来而被污水带出,导致处理效果差、出水中污染物超标。“我们早在2008年就开始研究"加载嵌合"这一污水处理新技术,结合来自企业的上百种废水进行了实验,目前已开发出工艺流程、系列药剂、加载物复配、控制逻辑等一整套技术和装备。”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鲁风芹告诉记者,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染物上浮、分离不彻底等技术难题,装置占地面积大大减小,仅为常规絮凝工艺的1/15~1/20,这样一来就可以为企业节省占地和运行成本。
今年将陆续在企业投入使用
除了装置占地小之外,新技术还具备抗冲击能力强、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可适用于处理各种含悬浮物、色度、浊度等废水,对于废水中石油类、总磷、溶解性环烷酸和溶解性荧光增白剂等也有很好的处理效果。目前已成功应用于齐鲁石化炼油废水处理、浙江传化荧光增白剂废水处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3月,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采用该技术拟建设一套循环水排污水深度处理工业化装置。“该装
置污水处理能力为
300m3/h,预计2015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投用后,污水中各项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级标准要求,其中COD将由70mg/L降到27mg/L以下。此外,中海油东营石化炼油厂也采用该技术建设一套处理能力为100t/h的污水深度处理工业化装置,预计2015年6月建成投用。投用后,污水中的COD浓度可降到50mg/L以下,满足排放标准要求。”据鲁风芹介绍,“该技术在浙江传化荧光增白剂废水处理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该装置日处理能力为1000立方米,经过处理后污水中COD由700mg/L降到300mg/L以下,达到了市政污水厂接水条件。”
排放标准提高助推节能减排
据了解,全球有80%的
污水未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
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有关专家表示,预计未来40年内全球城市人口将加倍,而低收入国家只拥有有效处理污水所需能力的8%,解决水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综合污水由高浓度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组成,水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政污水”,污染物组分复杂,难以降解。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COD一般在50~60mg/L。为了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各地逐步将污水排放标准提高到40mg/L,提标后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艺大部分达不到新标准的要求。标准的提高,使得新技术将成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达标深度处理技术的首选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将为节能减排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