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有组织科研】体育学院与山东文旅青岛...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科大 >> 正文
【青岛日报】不找校长找市场 教学科研两相宜
作者:李鲲鹏  审核: 来源:李鲲鹏  编辑:青岛日报 点击:[] 日期:2015年11月20日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 娉 通讯员 李鲲鹏

一直致力于 “智慧医疗”项目的青岛科大有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宋波这两天更忙碌了。他一边要筹划着成果转化、公司上市融资,一边要把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带回到课堂。

在青岛科技大学,像宋波这样拥有 “高校教授”和“企业主管”双重身份的人很多。多年来,他们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使用效益,奉行“不找校长找市场”的信条,为教师科研“埋单”,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科研教学两不误的创新之路。

“应用型学科”就得服务社会

如果你曾在市中心医院、市妇儿医院、401医院等医疗机构住院就诊,会发现这里的护士都有一个手持移动终端,查房时只要扫描一下患者的腕带,就能实现患者身份识别,并将患者体检信息实时回传给医生,还可以准确配比患者用药。这就是科大有志公司早期的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移动查房是我们实施智慧医疗的第一步。”宋波告诉记者。

“今年我们以市中心医院为试点打造了岛城首家医院二级库管理平台,实现了物资进出的信息化、透明化管理。下一步,我们还要搭建一个分级诊疗的信息化平台。”宋波说,在工业企业当中,这种标准协同的软件工程已经十分通行,企业根据需要选择模块组件进行简单配置就可以生产出标准化产品,但在医疗行业却是个空白。

宋波是青科大信息学院的硕士生导师,在他眼中,软件工程专业就是一个应用型学科,是一个面向社会的服务型行业,如果只闷在象牙塔里,这种应用型学科就算“白学了”。于是,他带着67人的师生团队,找到市场“痛点”,成立了学科性公司。在青科大,类似于科大有志这样的学科性公司近20家。

大胆尝试为人才松绑

“在全国高校中,青科大的市场意识是‘醒’得比较早的。”青科大科技处处长郭仲聚告诉记者。“科研成果的时效性很强,如果不能及时转化,搁置几年就全废了。所以学校在2000年前后就有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也包容了教师们的一些探索行为。”

郭仲聚所说的“大胆”和“包容”,就包括打破老师们的高校与企业人员身份界限,给人才松绑。15年前,高校教师如果不离职,就无法到企业跟踪自己的项目成果产业化进程,这道身份的“门槛”绊住了很多人的科研积极性。青科大大胆尝试,将校办企业青岛软控从学校剥离出去再重组融资,学校占有青岛软控的股份,却不再参与企业管理与经营,一切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运作。一直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研究的教授李志华就此成为了青岛软控的一名股东。当时,企业的总股本只有50万元,李志华分到的股份也很少,但他认为“我既是为别人打工,也是为自己打工,我充分地发挥了我的价值。”现在,这家创立之初不足10人的校办企业已成功上市,成为橡胶装备行业世界第二的知名公司。而李志华手中的股票也迅速增值,他又把股票收益投到了一个国家863项目的攻关中。

青科大还尝试以无形资产入股25%,允许教师们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组建民营企业,也允许教师受聘为企业的技术顾问进行校外实践,拿着学校和企业两份工资,在教学之外积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因此,一批学科性公司应运而生,一批重点科研成果实现了自主孵化与产业化。例如,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立足“科技节能”,正在筹备新三板上市;科大有志从事基于医联体的智慧医疗,已经连续两年获得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支持,计划在未来5—8年完成融资上市。

除此之外,校领导还组团带队,每年召集科研精英深入企业举办“成果发布会”,与企业签订科技攻关合同。近五年来,青科大先后与1200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累计承担各类企业课题1460余项,合同总金额超过4.5亿元。

为教师脱产实践“埋单”

“学校在人才管理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付出了很大的成本,实践证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青科大校长马连湘自豪地说。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拿项目创造条件,有的教师甚至用长达两年的时间在企业开展科研工作,学校也正常发放工资福利,为他们脱产实践“埋单”。这曾经在社会上和高校界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但青科大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青科大在教师评价机制上有很多创新,在省内和国内都属于“吃螃蟹”的。比如,该校在省内率先调整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在岗位聘任上打破资历、职称等的束缚,实行动态定岗。学校规定凡主持国家“973”、“863”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获国家级科技大奖、国家教学成果奖,3年到账科研经费900万元均可定为一级岗,享受教授待遇。信息学院教师陈显利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他到企业全脱产实践一年,当年就与企业签订了逾百万元的科研合作项目,他也以超额的科研业绩在学校岗位聘任中以讲师身份低职高聘到三级专业技术岗位。化工学院副教授丁军委与山东爱克森化学公司合作研发间苯二胺项目获得上千万元经费,直接从七级岗定为一级岗。

青科大还出台相关规定,将青年教师参加校外实践锻炼培训并验收合格作为其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出台类似的教师职称评定新规。宫磊博士是环境学院的一名青年老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第一手案例,他的课堂上有学生竟然听得睡着了,让宫磊非常尴尬。后来,宫磊在齐鲁石油化学公司进行了几个月的脱产实践,现场观摩了世界最先进的废气污染控制设备,并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了设备的工作过程。他把这些见闻和体验带回课堂后,课程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高水平教学须有高水平科研支撑

在曾经的争议声中,教师们到企业兼职搞科研,被指为“不务正业”。但青科大的实践证明,改革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已达成共识:就是高水平的教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来支撑。“我们毕竟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工程实践能力很重要。老师如果没有科学实践,只是照本宣科,那只能称之为教书匠。”郭仲聚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比以前生动了很多,即使是基础性研究老师也会给学生讲述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市场动向。

据了解,把自己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科研问题带到课堂上讨论,已经成为青科大教学的常态,以研助教也是老师们的常用手法。宋波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本学期他主讲 “软件需求分析”,就让自己的项目经理带着公司的软件工具来到课堂上,根据实际项目需要进行数据结构算法的现场操作演示。有时候,他还会把软件工程的最新技术理念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协作去尝试完成,培养大家的团队意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们创业的学科性公司或兼职的科技型企业,自然而然就成了青科大学生们的实习基地。学生们跟着这些老师,一起做科学研究、一起开展技术攻关、一起走进企业,从实验室到车间、到生产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生合作把论文写在了产品上、研究做在了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了企业里。

据透露,因为实践能力强,该校有的研究生尚未毕业,已被科技企业以每月8000元的底薪抢定。其2014届毕业生的签约率高达91.99%,连续9年位列省属本科高校前列。

上一条:【青岛早报】【中国教育网】科研业绩高 教师可高聘

下一条:【青岛新闻网】90后造自动酱油瓶 面世即遭抢购

关闭

0
新闻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