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有组织科研】体育学院与山东文旅青岛...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学术报告:飞之于天 在化于地——飞天演进与中外文化交流
作者:陈建春  审核:杨友才 来源:人文社科处  编辑:王文艳 点击:[] 日期:2021年03月23日

主讲人:杨富学

报告会题目:飞之于天在化于地——飞天演进与中外文化交流

时间:4月1日15:30

地点:崂山校区南区三号楼一楼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杨富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印度德里大学、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获敦煌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科研项目等10余项。出版《回鹘之佛教》《回鹘与敦煌》《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回鹘摩尼教研究》《敦煌与形成期的裕固族》《霞浦摩尼教研究》等学术著作30余种,发表论文400余篇,序跋评论60余篇,译文百余篇。

社会兼职:敦煌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议专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钱币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内容摘要:飞天艺术形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形象艺术,同时也是敦煌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符号。通过对印度、中亚、新疆、敦煌飞天图像的对比,讨论飞天起源和演进过程中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讨论这些特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其所反映的审美精神。根据飞天在演进过程中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梳理飞天艺术起源和发展的脉络。例如印度飞天采用凹凸晕染来表现肌肉感的方法,这也被龟兹石窟和敦煌石窟所接受,巴米扬石窟中受希腊艺术影响而产生的带双翼的飞天,在龟兹石窟中也可以见到。根据飞天艺术演进过程这一线索来了解、讨论中印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上一条:陈克正、王玮教授团队在可降解纳米酶高效抗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下一条:环境学院李少香教授团队在抗菌膜材料的制备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关闭

0
新闻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