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有组织科研】体育学院与山东文旅青岛...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大人物 >> 正文

邹慧斌:尽心教学 执着科研

作者:记者 吕艳萍 唐雯  审核: 来源:报社  编辑:臧传永 点击:[] 日期:2018年12月26日

在实验室内,记者见到了邹慧斌,他正和自己的科研团队忙碌着。安静的环境里,只能听见啪啪的键盘敲击声和偶尔轻轻的讨论声。“他们都是我带的研究生。”看到记者的到来,化工学院邹慧斌副教授介绍道。

自2014年调入我校以来,邹慧斌始终坚持初心,教学上一丝不苟,科研上紧追世界最前沿的研究,在生物催化、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指导学生获得多项国家奖学金和创新竞赛奖励。他说:“科研和学习要勇于砸最硬的核桃,钻最难的课题。”

学科融合科研不忘初心

谈到自己的科研之路,邹慧斌表示,对科研产生兴趣可以追溯到自己在青科大就读时期。“我们青科大有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本科期间就可以跟着老师进入实验室,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对科研萌生了兴趣。”

邹慧斌本科在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取中国海洋大学遗传学硕士。而后又到澳大利亚James Cook University学习生物化学。谈起科研方向的选择,邹慧斌笑道:“其实我也不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只是跟着自己的兴趣,听从自己的内心。只要有动力去做,就没什么难的。”多学科交叉和海内外的求学经历以及业界的从业背景,为邹慧斌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制药企业工作得来的实践经验,使我在指导学生时,教会学生们如何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工程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从而在教学中避免了纸上谈兵。”

多年来,邹慧斌及团队始终致力于合成生物学,生物合成与制药方向的研究。这些方向的课题属于制药、生物与工程、化学等的交叉学科,多数课题研究周期长、难度大,成果显现慢。但这些现实的困难并没有击退邹慧斌对这些研究方向的兴趣与决心。他常常说:“合成生物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来源于生命而高于生命,目的在于利用系统工程原理重现甚至建立人工生物体系,我认为十分有意义。做科研,就要不忘初心,勇于去钻最难的课题,力争在科研上实现质的突破。”所以,对待科研,邹慧斌有着自己的坚持,那就是少做低水平的重复,注重创新性、前沿性和开拓性的研究。

在邹慧斌的悉心指导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于形态学改变的工程大肠杆菌实现了聚乳酸的全生物合成;利用前体供给增强策略建立了蛇麻酮、乳酸和三羟基丙酸共聚物、三羟基丙酸和三羟基丁酸共聚物的全生物合成方法。

注重互动还原课堂本色

邹慧斌主要承担制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方剂学、酶工程技术导论、酶工程前沿等选修课程的教学。

在酶工程技术导论(本科生)、酶工程前沿(研究生)两门课上,他采用近年出版的原版英文教材进行教学,这对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英语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他坦言,一开始许多同学反映原版教材和英语教学课程比较吃力,有点想放弃,但慢慢地坚持下来后,不少同学表示自己的专业前沿知识和英语的听、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邹慧斌说:“曾经有位同学私下跟我说,这样的课堂才是想象中大学课堂的样子。这不仅让我十分高兴,也坚定了我继续为大家讲授最前沿的知识与外文教材的决定。”

邹慧斌认为,交流才是课堂最大的魅力,他一直秉承着这样的观点,将小班制、互动性强等特点带入课堂。“我认为老师教学不应过分依赖PPT,要努力还原课堂本身的色彩,那就是交流。”所以,在课堂上他特别注重沟通的力量。每学期课程开始之时,邹慧斌都会先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大家沟通想法,以便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有选择性的将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和自己所掌握的国际前沿知识结合起来教授给大家。为了丰富课堂内容,邹老师还会把自己在企业工作期间参与的2个新药的临床前研发与报批工作当做案例分享给大家,也会把自己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及解决方法穿插进课堂,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都说,上邹老师的课,学的都是“硬货”。邹老师的研究生、制药工程专业研二的黄静铃同学,本科期间就上过邹慧斌的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说:“邹老师讲课非常有意思,深入浅出,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将知识记在了脑子里。”在报考研究生后,她选择了邹慧斌作为自己的导师。对于这个决定,黄静铃说:“邹老师对科研、对教学的态度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他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尊重和自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老师。”

兴趣指引鼓励挑战自我

对于研究生的指导,邹老师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激发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坚定他们的学术道路。在此基础上,他教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初心,不随波逐流,要敢于挑战自我,多与导师、同学沟通、探讨和学习,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工作。

科研之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在邹老师的课题组,有时候会发生进行了整整一年的实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事情。类似事件的发生,会让邹慧斌及课题组的同学们十分沮丧,但邹慧斌总是能很快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并告诫大家:做科研一定要静下心、沉住气。“其实做科研并没有什么窍门,主要就是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急不躁,终究会有所成。”

在谈到对于研究、科研精神的看法时,邹慧斌这样解释:“我们所从事的研究方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实验前的准备、以及实验方法的可行性验证,但我认为只要肯花时间,总会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并取得成果。”

平日里,邹慧斌给同学们反复强调,做研究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发论文毕业,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力争做别人没有想到、没有做到而且对学科与产业有意义的研究,要敢于挑战自我,他希望同学们能坚持真正的科研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也正是在邹慧斌这种对科研、对学习始终如一的引导和带动下,课题组的同学们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道路。自邹慧斌2014年调入我校以来,课题组已在生物工程与应用微生物领域2区以上期刊发表学术期刊10篇,邹老师作为第一作者参编学术专著2部(分别由Wiley与Springer出版社出版),课题组共有4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奖率超过60%)。

不少邹慧斌指导的学生还取得了亮点成绩。去年,邹慧斌指导的研究生时梦询成功申请到了博士奖学金,现正在英国著名的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年QS世界排名75位)攻读博士学位。今年,制药工程专业研三的李磊同学和邹慧斌合作完成的一篇论文发表在生物技术领域权威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该期刊影响因子达11.4,这对于一名硕士研究生来说非常难得。说起邹慧斌对自己的帮助,李磊同学说:“邹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条件和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他教我如何科研、写论文,还教我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不得不说邹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做人做科研都尽心尽力的人。”

制药工程专业研二的张楠同学正在进行蛇麻酮全生物合成方向的相关研究。经过大量的实验,她们已经在利用大肠杆菌全生物合成蛇麻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对未来继续进行这项研究充满了信心。“在我们课题组,邹老师会最大限度的尊重我们,让我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张楠说。

在邹慧斌看来,给同学们最大的自由,让大家的科研兴趣得到最大发展是他能给同学们最好的礼物。他说:“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不应该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要在激发他们自身兴趣的前提下,更多的发挥引导作用。”

科研路任重道远,邹慧斌在这条路上坚持自己,探索未知。他对科学的信仰,逐渐从心中梦想渗透成日常中最普通又无法或缺的一部分。对他来说,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对自己执著科研的肯定,更是一种鼓励和动力,也是一种对话科学的回应。不忘初心,方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不忘初心,方有攻坚克难的担当;不忘初心,方有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力量。邹慧斌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坚持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846期第二版)

上一条:王玮:师以从教为荣 生以求知为乐

下一条:田文德:以才育人 诲人不倦

关闭

0
其他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