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有组织科研】体育学院与山东文旅青岛...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大人物 >> 正文

邱龙辉:宝剑锋从磨砺出

作者:记者 韩玉花 学生记者 陈雯雯  审核: 来源:报社  编辑:王文艳 点击:[] 日期:2019年05月27日

3月30日,他应邀在教育部工程图学分教指委主办的“工程图学金课建设教学研讨会”作专题报告,介绍了我校工程图学教学团队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成果和经验,得到了在场教指委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认可。

4月22日,他带领的工程图学教学团队精心设计制作的在线开放课程“走近工程图学”,正式上线“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此前包括该课程在内的四门面向不同授课对象的图学类课程已先后上线“超星”和山东省教育厅“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并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他就是中国图学学会图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委员会委员、省级精品课程“现代工程图学”负责人、工程图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我校机电学院图学教研室主任邱龙辉副教授。

“我们的课堂现在已经完全翻转过来了!”这是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邱龙辉满含自豪和欣慰说的第一句话。简单的一句话语,背后却是邱龙辉和他的团队多年不间断的尝试和探索。

初心传承

1998年,从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邱龙辉来我校机电学院任教,并一直致力于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工作。

“当时,多媒体课件刚刚兴起,还没有被广泛使用,许多教师更习惯于传统板书式教学。”专业直觉告诉邱龙辉,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大趋势,而工程图学教研室原主任叶琳老师提出的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能否让课件中的三维立体控制自如?”更加激发了邱龙辉钻研的兴趣,他开始试着如何能把“自由旋转和移动的模型”嵌入PPT。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弟弟家订阅的《中国计算机报》,无意翻到有一篇关于VRML的文章,从此学习机械专业的他进入了图学教学与计算机VR编程开发的交叉领域。

从1999年到2002年,经过3年不断探索,邱龙辉成功把“虚拟模型”嵌入了工程图学的多媒体课件中,实现了立体模型的实时操纵,并配合叶琳老师完成了全套图学类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最多的一页PPT中有近200个动画步骤,有时制作一页幻灯片需要8到10天才能完成。”这份嵌入虚拟模型的多媒体课件区别于传统文字形式的课件,率先实现了交互式操作体验。在后来一次外出作报告时他发现,工程图学领域内这样的课件还很罕见,当时他的课件演示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2006年,邱龙辉敏锐的意识到,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或许是实现图学教学改革一个很好的契机。“空间想象能力和制图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始终,是否可以在智能手机上研发出一个教学软件,实现移动助教助学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邱龙辉很是兴奋,他说,从那以后,开发一款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手机软件的想法就在自己心里生根发芽了。但如何将想法付诸实践,一时之间困扰着邱龙辉。

“当时没有经费、无法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他只能自学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但设计软件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机械工程跨越到计算机专业,邱龙辉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个软件是要利用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将工程图学的专业知识通过VR 3D的形式,在智能手机中展现出来,即便是计算机专业开发也是有很大的难度,邱龙辉只能全程靠自学摸索,那段时间,敲代码到半夜是他常有的事。

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寒暑假,也放弃了喜爱的自驾游。邱龙辉一门心思扑在软件的开发制作中。寒暑假成了他软件开发工作“最好用的一段时间”。

2013年,经过近8年不断探索,邱龙辉研制的工程图学APP软件开始逐步应用于教学,并于当年获校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014年该软件从全国2000多个参赛课件中脱颖而出,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邱龙辉说,大赛评委会主任,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还特意去听了自己的汇报演示,他在颁奖大会总结时说“在移动教学方面,青岛科技大学工作做得比较突出”。到后来省级教学成果奖的书面推荐材料中,教指委的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这是国内最早研制的图学智能手机版VR教学软件,具有创新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国内高校同领域首创性成果。据2017年当年的统计,已被985、211在内的70余所高校采用。

探索创新

前期的信息化资源支撑已经具备,如何将技术与课堂真正融合,适应新形势下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的教学需要,成了邱龙辉一直思考的问题。2013年,他开始尝试着把移动学习手段融入课堂,2016年学校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慕课)立项,助推了这个改革的进程。

“‘慕课’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让我的思路一下打开了,从而萌生了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课堂革命’的想法。”邱龙辉说,教学之余自己一直关注着教改前沿,“翻转课堂”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验吸引了自己。

为了让学生在课下能够高效率的学习,他开始借助信息化的线上教学手段,其中学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就是他行动的第一个平台。

面对信息化教学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邱龙辉组建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团队,团队主要成员由教研室骨干教师骆华峰、陈东、高晓芳、梁振宁组成。他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图学系列课程的慕课建设并上线多个平台,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障。在邱龙辉的带领下,他们以在线开放课程和新形态信息化教材为基础,以手机APP为纽带,通过超星、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所谓工程图学的“翻转课堂”,邱龙辉介绍,就是把以前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理论部分做成“慕课”视频,放到线上,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堂上不再是传统的填鸭灌输式讲解,而是有针对性的滴灌式指点。每次课后,都会给学生发放下一次翻转课堂的线上学习任务单,让学生线上自主完成;线下课堂通过选人答题、抢答、互动分析进行概念强化、重难点讨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深化和提高。“把教学难点和制图实践拿到课堂上操作,能当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课后只留一点巩固练习,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课后作业经常无从下手的学习痛点”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把传统的课堂和课下的主要学习任务进行翻转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整个慕课建设中,最艰难的阶段是录制视频,为了满足课程表达的需要,也为了将来能够自主的改进升级,他们团队自学了视频编辑等技术。在制作过程中意外是常有的,有一次,老师们将花费了几天时间自行拍摄的视频带回家中编辑制作完成后,却因为现场回音大且无法消除而返工重来;有一次,团队的骆华峰老师在渲染录好的视频时,电脑因内存占用过大突然死机,导致前期的编辑成果全部丢失。

区别于在教室授课,录制视频的要求更高,要尽量避免出错,以减少编辑的工作量。邱龙辉自嘲道,“每次录课就像是自导自演了一出戏”,为避免出错和漏讲,他们每次录制之前都要提前写好讲稿。“一本制图教材有60多万字,写的脚本可能达到100万字,写到昏天黑地。”工作量不仅大,要求还极为严苛,受线上课程时间限制,讲述的语言必须要精炼透彻,前后要反复斟酌推敲。

“编辑出来十分钟的课,真正录制出来需要五六十分钟甚至更多地时间。”邱龙辉说,为保质保量完成视频录制,那段时间,团队的老师们每天都很辛苦,经常是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

困难时时刻刻都在挑战这个团队,在推智慧树平台的课程时,由于版本不兼容,他们不得不把课件重做。大量的图形、例题,必须要求规范、精准、精确的做出来,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再接再厉进行二次创作,保证了课程正常上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从最初的选班试验,到现在17、18级的逐步推广实施,邱龙辉带领着教学团队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多次应邀在全国性工程图学会议上作教学研究专题报告,并获得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和好评,这与团队成员间强大的凝聚力、高效的执行力,有效的沟通力是密不可分的。

奋进责任

邱龙辉说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脑子里“始终绷着一根弦”,那就是力求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有机融合,恰到好处的应用于教学之中。

虽然只专注于“工程图学”这一件事,但背后工作量之大不亲身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谈及这些,邱龙辉不好意思地笑着回答:“站在这个岗位上,作为老师的一种责任、一腔热情吧。”

该团队的骆华峰这样评价他:“邱老师很了不起,每个人都会有想法,可很难能像他一样付诸实践行动,用技术手段实现出来。”

身为老师,邱龙辉和所带团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根据受众学生专业的不同、线上平台结构的差异,他们都要及时的对知识点进行补充修正,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传授学生以最新知识。

“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也是一种学习,每次教学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想法,就想把这些东西再补充到课堂里”。邱龙辉说,学无止境,翻转课堂也让他和学生在共同的探讨中,共同学习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从曾经传统的上课形式到如今的翻转课堂,邱龙辉实现了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到“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内涵的变革,他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遵循了四个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二是以教师为主导,不能让学生纯自学;三是课堂教学不能放松,首要地位不能改变;四是课堂实践设计要与学生相适应。

2018级机械实验班的同学们表示,最喜欢上的就是这门课,课上老师会用手机摇一摇选人答题,用辅助的手机软件理解知识点,很幸运的体验到了信息化教学的先进性、便利性、趣味性。

该班班长邢通同学还说:“邱老师身上散发着一种魅力,每次见他都是微笑着,让人感到很亲切。”他们图学课程专业术语不易表达,学生表述中会有些问题,邱龙辉从来不斥责,而是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说出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年时间很长,却也短得恍如一瞬,邱龙辉用自己青春最美好的时光潜心工程图学教学研究,并力求做到更好,是这种兢兢业业、潜心专注的精神,更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他攻坚突破、砥砺前行……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858期第二版)

上一条:杜爱华:打造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下一条:从书中走出的学者——记外语学院许勤超老师

关闭

0
其他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