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青岛市第六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仪式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第一报告厅举行。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刚,获批单位领导,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副校长刘光烨出席授牌仪式。仪式由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栾新主持。

仪式上,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为包括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渔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信集团智能信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并发表讲话。他指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意义重大,它既能整合国家、部门、地方及企业等资源,又能实现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从一般性的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向长期稳定合作的战略转变,切实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青岛历来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一定成绩。青岛科技大学是全国橡胶业影响最大、专业教育历史最长的高等学府,拥有橡塑材料技术与制备教育重点实验室,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提升了学校在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其相关热物理科学方面的科技水平。他希望三家单位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立为契机,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上获得新的突破;以基地为基础,进一步挖掘潜力,围绕国际科技合作总体战略,形成双边、多边及区域合作的新格局;积极争取各种渠道的国际合作项目,利用各种方法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与世界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使国际合作基地真正成为“技术领先、人才聚集” 的国际研究基地。

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刚致辞。他首先代表青岛市委、市政府对3家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多年来对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下一步,青岛市将进一步围绕“人才、技术、项目、研发机构、基地”等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是拓宽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加大合作力度,提高合作成效,推进青岛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国外有关机构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青岛市政府将全力支持合作基地的各项工作,为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和政策支持。三个基地的依托单位要按照科技部的有关要求,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青岛市在材料科学、海洋渔业和智能信息等领域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研发,成为科技合作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并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调结构、上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校长马连湘代表3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致辞。他指出,长期以来,青岛科技大学坚持走“开放发展”的道路,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引进国外优质的科技、智力资源,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较好的成绩,取得了良好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将以成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契机,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的道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引进来、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科技竞争,更加有效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认真按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请书”中确定的建设目标与管理方式,在组织保障、运行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切实抓好落实,努力营造浓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氛围,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合作人才。特别是要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力争把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化科技合作研究平台,以之为基础,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学校的国际化教育特色,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授牌仪式前,在崂山校区4008会议室召开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仪式座谈会,会上校长马连湘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情况,学校四个科技项目在座谈会上做了交流。
据悉,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自2006年开始在全国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项目,旨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外科技和智力资源,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规模和质量,增强中国在前沿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