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有机化工专业77级毕业生、烟台万华集团总裁、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建生,在2010年2月22日举行的山东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上,荣获200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与他同时获此殊荣,他们分别获得100万元奖金。
丁建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在组织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MDI技术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了卓越功勋。
MDI(异氰酸酯)是生产聚氨酯的原料,MDI在当代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聚氨酯既有橡胶的弹性,又有塑料的强度和优异的加工性能,尤其是在隔热、隔音、耐磨、耐油、弹性等方面有其它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革、制鞋、纺织、家电、汽车、火车、飞机、军事等领域,成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新兴材料。随着人们对环保以及生产生活品质的提高,MDI的需求以及应用范围将更加广阔。尤其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时代,在建筑节能领域,聚氨酯以其优异的隔热性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任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的丁建生带领万华科技团队成功地打破了跨国公司对中国MDI技术长达40年的封锁和垄断,实现了我国MDI生产技术的4次更新换代,形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16—40万吨/年的MDI制造技术,使我国成为继德、美之后第三个拥有大规模MDI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是不可能引进来的”
“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是不可能引进来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是不可能买来的”——这是刚刚捧得省最高科技奖的丁建生,站在南郊宾馆俱乐部的会议厅里,带着心中的激动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出的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丁建生用“历经磨难”四个字来形容了他们当初MDI的创业历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丁建生所在的“烟台万华”从日本引进一套技术上不成熟的年产万吨级的MDI生产装置;由于是不成熟的技术,1983年投产后,长期运转不正常,系统波动、堵塞问题不断。后来,丁建生回到母校青岛科技大学,找到计算机化工研究所开始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合攻关找出了影响正常运行问题所在;1989年对MDI生产工序进行改造,产量增加10%,实现了年产万吨MDI的稳定生产。
之后,烟台万华还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从国际上引进最先进的MDI核心技术;然而,烟台万华前后花了近四年时间,根本没能引来MDI核心技术。
对于丁建生和烟台万华当时的领导层来说,他们有过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曾经一家跨国公司,想在中国谋求发展。当时。烟台万华一厢情愿希望以市场换技术,对方以合作的名义来中国与烟台万华接触,全面了解企业的技术现状。烟台万华还带领他们在全国进行市场调研,烟台市的一位市领导为此还亲自陪同了他们三天。他们在搞清了万华万吨级技术的家底之后,临走时很礼貌、很绅士地说:“欢迎来我们公司”。然而,当丁建生一行来到该跨国公司总部,提出看看他们生产装置时,该跨国公司根本不容许靠近生产装置参观,也不愿意向中国转让MDI技术。该跨国公司的负责人对丁建生一行说,除非我们企业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是不会转让MDI技术的。
丁建生说:“当时,我的肺都要气炸了!”终于,他们彻底醒悟了:“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是不可能引进来的。”
“允许创新失败,但绝不允许不创新”
“允许创新失败,但绝不允许不创新”——这是烟台万华一直倡导的科技创新理念。
丁建生对记者说:“没有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不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的民族企业就不会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在根本不可能引进MDI核心技术的现实情况下,丁建生带领MDI研究开发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开始了长期艰苦的自主研发之路。
在丁建生具体组织下,烟台万华1993年再度与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1996年,经过改造的装置产能达到1.3万吨,并攻克了年产2万吨MDI的全套技术。
与此同时,烟台万华明确提出要为MDI生存而战的口号,因为世界经济规模最基本点就是4万吨,只有在这个规模下企业才具备生存下去的能力。
在丁建生的组织攻关下,2001年烟台万华的生产能力扩至4万吨;2002年烟台万华的生产能力扩至8万吨,2004年这个数字被改写为11万吨。
技术人员出身的丁建生热衷于技术研发,即使是担任烟台万华董事长之后,他还是很喜欢与研究院技术人员进行探讨,主持技术会议,他甚至熟悉MDI这个庞大化工机器每个小管子的来龙去脉。
创新一定要依靠团队的力量要培育创新的文化氛围。
烟台万华把人才作为最宝贵的资源,为了引进一名博士,丁建生甚至会“几顾茅庐”,并承诺博士的待遇可以达到月薪万元,相当于丁建生等管理者当时一年的薪水。
在丁建生的凝聚下,在实践中锻炼造就了一支包括25位海内外博士、100余名硕士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团队,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创新团队”并记集体一等功。
“十五”期间,丁建生组织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一系列MDI制造核心关键技术,使烟台万华原有MDI装置改造为14万吨/年,并在全球率先实现废盐水回收利用工业化,采用该技术建设的宁波20万吨世界级规模的MDI装置,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十一五”期间,丁建生通过主持攻关,烟台万华在国际上首创了分子级微观混合超重力缩合反应成套新技术,并开发出超音速毫秒级快速混合新型光气化反应技术,使单套MDI装置反应系统能力超过40万吨/年,能耗比国际同类技术低20%以上。新技术应用于万华两套MDI生产装置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了50%,总产能提高到52万吨/年,同时节能达到30%以上,推动了我国MDI制造技术的第四次更新换代,使我国MDI制造技术最具全球竞争力。
目前,第四代MDI技术正应用于万华宁波工业园二期40万吨/年的MDI装置和烟台万华工业园60万吨/年的MDI装置建设,上述装置预计2010年和2012年建成投产,届时万华MDI产能将达到150万吨/年,成为全球第二大MDI供应商。
“技术创新是万华成功的DNA”
在采访时,丁建生说:“技术创新是万华成功的DNA”。
DNA中文译名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基因组成的,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
成立于1998年12月20日的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是山东省第一家先改制后上市的股份制公司;烟台万华有着光荣的发展历程,他们光荣传统还将不断传承。
谈及今后万华的发展,丁建生又一次谈到创新:“我们开发的气相光气化法生产TDI新技术以及HMDI等脂肪族异氰酸酯将迅速投产,这些新技术新产品都添补了国内空白。建筑节能材料,还有正在研发的用聚氨酯粘合剂做的零甲醛农作物秸秆板材,都是具有广阔前景的项目。过去的成功靠创新,万华未来的发展还要靠创新,中国的产业升级也必须靠技术创新”
——烟台万华于2006年正式启动以MDI为基础原料的建筑保温项目。目前,我国的建筑绝大多数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全国各类新建建筑要实现节能50%,重点城市达到65%。要达到此标准,使用聚氨酯硬泡进行建筑保温,是最理想的途径。在建设部有关领导的直接领导下,“聚氨酯建筑节能应用推广工作组”已经组建,作为推广工作组的副组长单位,烟台万华正全力推广聚氨酯建筑保温项目,为达到国家十一五的节能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烟台万华2006年还启动了以MDI为基础原料的零甲醛秸秆板材工程。烟台万华生产的零甲醛秸秆板,是采用以异氰酸酯树脂(MDI)为主要原料的生态粘合剂,将农作物秸秆粘合制成的,可以用于家俱、地板等建筑板材。该生态粘合剂固化后无游离甲醛释放,被称之为“绿色环保型”人造板材,完全可与木质人造板媲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各种农作物秸秆产量高达6亿多吨,若秸秆板的产量达到100万立方米,则可减少近700万亩麦田的秸秆焚烧,减少了对于环境的危害;同时更为农民增收2.4亿元,解决4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截至目前,由丁建生主持完成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利税115亿元,拉动下游产业形成产值2800亿元,推动了中国聚氨酯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其中,200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7.04亿元、净利润15.1亿元。2004-2006连续三年入选《新财经》中国版漂亮50-中国最具成长性的A股蓝筹公司;2006年被CCTV经济频道评选为"2005年最具价值上市公司";2007年荣获“2007•CCTV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称号,并凭借“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一举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公司宁波万华20万吨/年MDI工程获评“国家环境友好工程”;2009年公司再创佳绩,荣获“翰威特2009年中国最佳雇主”大奖;聚氨酯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落户烟台万华;宁波万华年产20万吨MDI工程摘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殊荣。
走进烟台万华,你会感觉烟台万华并不像是一家化工企业,整个厂区绿树成荫,安安静静,即使在管线林立的“车间”,也闻不到一丝异味;在这家不到2000人的企业里,仅有数百名工人,大多在安静的房间里通过电脑,监测关键部件的运转。虽然烟台万华的机器在24小时不停运转,也丝毫看不见火热的生产场面。这家化工企业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扩展”。2010年1月6日,万华工业园启动。万华工业园一期总投资205亿元,其中MDI一体化项目投资132亿元,建设地点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内,项目涵盖年产60万吨MDI、30万吨TDI及其配套装置和公用工程系统。项目建成投产后,万华MDI总产能将达到150万吨;TDI30万吨以及门类齐全的脂肪族异氰酸酯,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实力的异氰酸酯制造商。
丁建生说:“齐全的化工基础原料,统筹建设的废水处理系统,万华进驻开发区后,也会吸引其他化工厂家进入工业园内,实现产业群聚效应,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争取10年内发展成为受社会尊敬、让员工字号的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丁建生如是说。
丁建生获奖后单人照 齐鲁晚报记者 左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