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12月15日市长办公会议审议决定,“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获准纳入青岛市建设计划。
建设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思路,是四方区委、区政府、青岛市科技局和我校于2004年提出来的。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总体规划设想,以青岛科技大学校本部为中心,以四方区郑州路为轴线,向学校四周幅射,争取在三期规划中与青岛高科园接规。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分为“一街二园三区”:一街即郑州路科技创业一条街;二园即青岛造纸厂科技产业园、青岛软控科技产业园;三区即研发区,东、西孵化区。整个规划分三期实施。一期规划把“一街”、“二园”作为建园的启动点;二期规划完成研发区、东西孵化区建设;三期规划沿李村河滨河生态区向青岛高科园扩展、与青岛高科园相互辐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
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采取政府推动、依托大学、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的总体目标是,以培育高分子材料、机电制造与信息化、绿色化工与环保技术、海洋制药与生物化工相融合的四大新兴产业群为方向,高起点建设科技产业项目,通过引入高校自主创新资源和对外招商引资,汇聚一批高科技复合型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打造一个集科技成果研发、孵化、中试及生产一体的转化平台,形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互动发展的局面,使大学都市科技园发展成为高校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最终达到“改出一片新区,改出一片产业,改出一片景观”的目的。
12月15日的市长办公会由常务副市长崔锡柱主持,四方区区长卞建平汇报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规划建设情况,我校党委书记高青汇报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有关精神和我校在大学都市科技园建设中的工作设想。副市长王修林、青岛市科技局、规划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市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由副市长王修林牵头,青岛市各有关部门、四方区政府、青岛科技大学参加的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联席会,对都市科技园建设进行统一协调和调度;都市科技园科技产业规划由青岛市科技局负责,城市建设规划由青岛市规划局负责。
新闻资料:解读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
提起“硅谷”,科教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率先创办了著名的大学科技园——硅谷科技园,这一科技园在推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以大学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科技园模式,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创新模式,逐步在世界各国迅速推广。当今时代,“硅谷”已经成为“高科技”和“创造区域财富”的代名词。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2004年12月1日,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目前已经建成的北大、清华等4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南京大学科技园,2004年实现 营业收17亿元,税收3亿元,使其所在鼓楼区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财政收突破20亿的城区。
事实证明,大学科技园也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现已经建成的大学科技园实现了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通过资源整合,将高等学校源头创新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与产业化,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为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促进了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规划建设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的设想,是四方区委、区政府2004年提出来的;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青岛科技大学的积极响应和青岛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2005年4月底,四方区完成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建设初步规划方案;5月12日,四方区政府、青岛市科技局与青岛科技大学三方成立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联席领导小组,签署了三方会议纪要,确定了建园原则目标及建设规划方案。6月中旬,市区两级规划部门共同参与完成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设计任务书;7月6日举行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规划方案说明会,邀请了国内5家规划设计单位参与“概念性规划”设计;9月15日举行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概念性规划评审会;10月14日正式成立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了管委会办公室,同时又积极开展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12月15日市长办公会议审议批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纳入青岛市建设计划。
座落四方区的青岛科技大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培育或带动了一批市场效益好、属高端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其中青岛软控、烟台万华等已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此外,四方区辖区内还有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大学四方分校,拥有科研及综合技术服务单位100多家,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0多个,省市级技术中心24个,高新技术企业46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46家。这些区域科技资源,为建设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四方区去年以来,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创建科技创新区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做出了以驻区大学、科研机构为依托,以优势学科为支撑,以产业和科研联结为纽带,以旧城改造为契机,建设都市科技园的决定。 副市长王修林作出重要批示,认为:“四方区科技工作思路清晰,有创新思想,值得其他区市借鉴。建议四方区在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集约化利用发展空间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细化。”在9月15日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之后,王修林副市长及市科技局、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专门听取了规划专家评审会情况汇报,并对该都市科技园的建设问题,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11月1日上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视察了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的建设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采取政府推动、依托大学、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园的总体目标是,以培育高分子材料、机电制造与信息化、绿色化工与环保技术、海洋制药与生物化工相融合的四大新兴产业群为方向,高起点建设科技产业项目,通过引入高校自主创新资源和对外招商引资,汇聚一批高科技复合型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打造一个集科技成果研发、孵化、中试及生产一体的转化平台,形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互动发展的局面,使大学都市科技园发展成为高校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最终达到“改出一片新区,改出一片产业,改出一片景观”的目的。
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以青岛科技大学校本部为中心,以四方区郑州路为轴线,向学校四周幅射,争取在三期规划中与青岛高科园接轨。
园区由“一街二园三区”组成:一街即郑州路科技创业一条街;二园即青岛造纸厂科技产业园、青岛软控科技产业园;三区即研发区,东、西孵化区。
一街:郑州路科技创业街。规划郑州路科技创业街总长2300米,其中郑州路2000米,改造郑州路河道300米。作为园区建设的先期启动项目其园区功能主要为商业服务、中介评估、金融、经营服务机构和部分科贸技术企业。
二园:青岛造纸厂科技产业园、青岛软控科技产业园。对青岛造纸厂科技产业园(包括青岛机械研究所)的规划,以重新整合为主,利用青岛造纸厂现有厂房、厂区以及青岛市机械研究所在金属材料方面的研发优势,依托大学在绿色化工、高分子材料、生物等学科优势,建设 以绿色化工、环保、海洋生物化工为主的新兴产业园。对青岛软控科技产业园的规划以保留改造为主,利用其现有厂区和厂房。重点引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以机电制造和信息化技术为主的科技产业园。
三区:科技研发区和东、西孵化区。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依托,发挥青岛科技大学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资源优势,把校区有机融入都市科技园,形成科技研发区。在青岛科技大学以北、李村河以南建设孵化区,占地约300亩,分为东、西两个孵化区;东孵化区主要建设都市科技园创业大厦和人才专家楼,西孵化区重点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重点实验室,建设青岛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研发平台。
整个规划分三期实施。一期规划把“一街”、“二园”作为建园的启动点;二期规划完成研发区、东西孵化区建设;三期规划沿李村河滨河生态区向青岛高科园扩展、与青岛高科园相互辐射,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