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校区:抢抓机遇先行先试 开拓创新善作善成
作者:校报  来源:  编辑:  点击数:[]次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8日

“十三五”期间,中德校区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同心”党建为引领,采用“1+N”双元制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和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抢抓时代机遇,敢于先行先试,不断开拓创新,勇于善作善成,持续发扬“一个月精神”,校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德两国文化背景、通晓国际商事规则、掌握德国标准、实施德国精致工艺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青岛中德工业大学(暂用名)的筹建和中德青年科学院的落地筑好了基、铺好了路。

“同心”党建为引领,把好发展方向之舵

中德校区党总支以“三个六”为工作指引,以“同心”党建为工作思路,不断强化自身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开展各类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活动50余次,根据中德校区实际不断完善组织建设,设立了办公室党支部、中德工程(技术)学院党支部、学生党支部3个支部,落实“双带头人”制度,配齐配强党支部书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以“党”为中心点,坚持党对中德校区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好中外合作办学方向之舵,力抓爱国主义教育一条主线、坚守出国、归国两条底线,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海内海外同步、线上线下同步、课上课下同步;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是做好国际化校区内海外学生、留学归国师生员工、外籍教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校区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支持他们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推动中德校区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同心同向同行,画出最大“同心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德校区高质量发展。

“1+N”双元制培养模式为基础,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1+N”模式是学校探索选择性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合作办学水平的重要实现途径,该模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青岛科技大学为载体(“1”),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德资企业的优质资源为补充(“N”);二是以德国帕德博恩大学为载体(“1”),德方大学、德方教育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为补充(“N”)。双元制中“一元”指高校,“一元”指企业,即学生既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及技术,又在企业接受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十三五”期间,中德校区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开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复合材料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开设了商务英语、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科专业。学生在以青岛科技大学教学为载体的基础上,通过出国交流学习、网课、外籍教师授课、企业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吸收优质的德方教育资源,目前2017级47名学生正在德国交流学习,2018级44名学生因疫情原因在国内进行由德方教师授课的网上德方课程学习。新设了2门德国元素通识选修课,增进了校区中德文化交流,提高了德语学习氛围。与德国大陆集团固恩治(青岛)工程橡胶有限公司、德国新北尔康普(青岛)机器设备有限公司、欧米勒钢琴(中国)有限公司、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欧科林格工程塑料(青岛)有限公司、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等优质在青外企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先后与澳大利亚、韩国、意大利等8所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与延世大学、弘益大学和汉城大学等签署研究生项目合作协议,国际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德校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中德校区坚持引聘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十三五”期间,中德校区师资队伍逐渐完善,共引进德语教师20余名,绝大数为留德硕士;专业课教师3名,均为留德博士;实验教学教师2人;教学管理人员9名等。先后有3名外籍教师在德语中心授课,有力地保证了德语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从校本部选聘、外聘、返聘等多种方式,保障了教学计划的100%落实和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授课团队中,有多名山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学校教学督导员和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校区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2020年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课题1项,带动了中德校区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中德校区规划占地1007亩,总投资概算为25亿元人民币,力争打造“智能校园、生态校园、未来校园”。校园计划分三期完成:一期用地约296亩,建筑面积为24.91万平方米,4.5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后勤楼以及文化体育场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于2018年12月开始建设,2020年8月投入使用,主要为E1、E2学生宿舍楼及部分生活、学习配套,可满足3000名学生的住宿与生活。三期计划2023年前完成校园主要功能区域规划建设。目前,校区已建设多媒体教室55间、语音室3间、计算机教室3间、大学物理实验室4间、基础化学实验室2间,全部教室均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宿舍及教学楼均配备了空调和新风系统,学生所用桌椅均符合国际环保标准,所有生活、教学场所都进行了空气治理,保证了教学环境的绿色环保。单体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1栋实验楼主体已完工,计划2021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将为中德校区教学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基础保障。

实施“1234”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的学风校风

中德校区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个中心、二个桥梁、三个阵地、四个抓手”(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心,搭建好党建与团建、党与青年两个桥梁,注重舆论阵地、文化阵地、品牌阵地三个阵地建设,抓好团支部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学生榜样培育、大学生社会实践四个抓手)的“1234”工作思路为指导,围绕“同心”党建,不断培养具有强大“中国心”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十三五”期间,学生中有2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省政府奖学金,2人获推免资格进入山东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人所在团队获得“建行杯”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4人团队获得第八届山东省高校机器人大赛一等奖,38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2人获学校“爱我国防”演讲比赛二等奖,114人通过大学英语、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等多项荣誉和成绩,中德校区良好的学风、校风逐渐形成。

继续保持和发扬“一个月精神”,提升中德校区对学校和区域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2019年,中德校区的启用是学校又一历史性飞跃的标志事件。作为学校2019年“十大攻坚突破任务”之一,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管委会、党总支和由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组成的援建专班,并于当年的7月20日在中德生态园管委会召开了由学校、生态园管委会、计世传媒联合参加的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启用推进会。学校、政府、企业紧密联系,各方领导高度重视,合力齐推工程按期保质完成。

从7月20日学校派驻管理干部入驻施工现场,到8月29日,首批入住新生860人。历时一个月,实现了从校内外道路铺设、校内基建完善、室内配套,到学生搬迁、新生入校、平安启用的目标,完成了被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啃硬骨头、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被党委书记马连湘称赞为“一个月精神”。

“一个月精神”,是“科大精神”“橡胶品格”在中德校区的生动体现。中德校区全体教职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将继续保持和发扬“一个月精神”,着力做好中德校区的平稳运行,全力助推中德校区平台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全力助推青岛中德工业大学的筹建和中德青年科学院落地,争取中德校区的发展愿景早日实现,提升中德校区对学校和区域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五个校区犹如五根手指,只有握指成拳,方能更有力量。展望“十四五”,作为“三地五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校区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开拓创新,善作善成,力争打造成为“中德高端人才之家、中德产教融合之地、中德人文交流之桥”和具有山东风格、青岛特色的中德产教融合示范园区,为推动中德两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教育强省战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国际化办学贡献力量。

国际合作建中德

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之间的合作最早开始于1995年。

2001年,双方共建山东省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科技学院”,现发展成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

在此基础上,历经长达三年20多次艰难谈判,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及德方多家教育外事管理部门达成了共建“中德国际合作区”的协议,2016年中德双方高校开始筹建中德国际合作区。

中德国际合作区实施“双校区”办学模式,由中德国际合作区(德国校区)、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两个校区组成。其中,德国校区位于德国帕德博恩市大学园区,于2018年11月揭牌。中德校区位于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内,于2019年8月正式启用。

中德校区的建设与发展牵动着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这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也必将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一是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为学校再发展、再壮大留足了余地,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储备资源。

二是助推学校人才培养提质增效。中德校区立足引进和拓展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将为学校人才培养上质量、上层次、上水平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案和培养计划,引进的德方外教及留学归国人员,将把德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一流的教材教案带到中德校区,带到青岛科技大学,为学校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三是实现学校科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德校区及未来建设的青岛中德工业大学、中德青年科学院将联合共建中德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新技术研究院、中德涂料联合研究院等十大研究院(所)。这些研究院(所)与学校其他科研平台互为补充、共建共享,这将极大提高我校科研平台的资源利用效率,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更优条件、更好设施、更多选择,也为学校开展对内对外协同创新提供优质科研条件。

四是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贡献度。中德校区的建设与发展,将不断聚集中德两国优质教育资源,吸纳一大批中德青年科学家在这里就业创业,必将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的高质量开放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不断提升我校社会服务贡献度。

五是升级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平台。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合作办学逐步实现了从人才培养到科技合作到产教融合的跨越,合作领域逐步实现了从高校到企业到政府的延伸拓展,逐步走出一条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消化、吸收、融合、创新、输出”并举的中德合作办学新道路,取得显著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构筑了突出的对德合作办学优势。

未来,在共建中德科技学院和中德国际合作区的基础上,青岛科技大学与帕德博恩大学致力于加强科研合作和未来发展,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和层次。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青岛中德工业大学和中德两国层面人文交流平台——中德青年科学院。而目前的中德校区是青岛中德工业大学的基础和前身,也是正在筹建的中德青年科学院所在地。

青岛中德工业大学将是采用政产学研融合模式组建的混合所有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特色为“政府主导,高校办学,企业参与,多方共赢”。此机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建大学,而是整合中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强强融合而形成的国际教育科研合作平台。青岛科技大学和帕德博恩大学始终是这个平台的两根“擎天柱”,由两校组建的联合理事会将主导新机构的发展及运营。

青科院将采用“一院多所”模式,由中德两国主办、青岛市承办、青岛科技大学承载建设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机构,旨在搭建一个跨文化、跨学科、跨机构、跨体制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力争建设成为具有中德背景、山东风格、青岛特色的中德青年人才聚集地、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创新创业共同体,汇集两国青年精英,推进中德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

目前,两大平台均已列入省市重大工程,全部投资由政府及企业承担,将持续得到省市及中德企业的资助。

两大平台建成后,将不仅是聚集天下高层次中德学人的人才库,还将成为强化我校中德合作办学特色,助力特色名校建设的扬声器。另外,青岛中德工业大学规模运营后,将为我校带来每年亿元左右的净收入,青科院将为我校提供众多由中德双方政府及企业提供的科研项目,助力我校“双一流”建设及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