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化工学院党委以“抓党建就是抓全局”为统领,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稳步推动学院整体水平提升。学院党委现有8个教工党支部和5个学生党支部,党员322名。专任教师150余人,国家杰青2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优青和高层次青年专家2人,(青年)泰山学者11人,在校本科生近2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学院3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药物制剂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实现了一流专业全覆盖。化学工程与技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B+档,是山东省属高校理工科唯一的B+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和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学院连续五年考核优秀,党建、学生工作、教学和科研工作考核均为优秀,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反思提升,行稳致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化工学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与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的要求仍有差距,对标“七个有力”存在薄弱环节;与南京工业大学等同类型的高校相比,学院发展速度较慢,高层次人才队伍严重缺乏,全职院士、国家杰青/优青等人才引育不足,老中青年教师比例失衡出现“空档期”;仍有少数“单兵作战”“消极怠战”的情况,有组织科研体系建设仍不完善,在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和“揭榜挂帅”方面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两服务一引领”方面的贡献度,与学校对化工学科的期望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专利成果转化率不高。
接下来,化工学院将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紧跟学校“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发展主旋律,坚持“党建引领、业务落地”总基调,用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全体师生干事创业,当好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以高质成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一、以高质量党建强基固本,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在“强基固本”中提升党组织的向心力。以“党建+思政”为抓手,拓展大思政格局,强化“六位一体”育人队伍建设,凝聚“三全育人”合力。聚焦立德树人,夯实人才根基,强化学科引领,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大局。把“打基础、强队伍”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根本举措,创新制定党建“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党建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的推进机制,凝聚师生团结奋斗伟力。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固根基、扬优势、强弱项,建设好全国样板党支部(化工原理教研室党支部),争取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统筹“引育用留”全链条,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圈
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不懈抓队伍、提素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增强人才引育的紧迫感,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思想,加强引进速度、力度和强度,筑牢“人才强院”战略思维。转变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从被动的“等人才”向积极的“抢人才”转变。同时做好人才“定制式”“个性化”服务,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注重增“量”和提“质”,用“量”调整队伍结构,用“质”补齐队伍短板。争取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3名,培育青年教师成长为优青、泰山等领军人才。
三、完善团队管理机制,加快建设“有组织科研”体系
推动“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消极怠战”向“全心备战”转变,从过去的“自由成长”向新形势下的“定向培育”转变,实施“重大项目攻关团队培育计划”,布局全球化工与制药关键领域,重点建设3-5支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打造“基础+应用”“研究+转化”的全链条科研生态,突破关键发展节点、实现精细化培养。聚焦山东省“811”工程,加快学科“冲A”和“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力争每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以上。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3-5项,力争国家奖实现突破。
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两服务一引领”贡献度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服务行业转型,引领行业进步,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在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产业领域蓄能发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积极与行业部门、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合作申报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或重点实验室。每年实现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30项以上,争取企业横向项目资金3000万以上,创造经济效益百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