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贯彻党代会精神 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校区
作者:王建民  来源:高密校区  编辑:刘奕辰  点击数:[]次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1日

高密校区启用13年来,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加快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用激情和智慧谱写了校地合作办学的新篇章。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是校地融合机制有待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还在探索;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各领域之间从有限度的“融入”转向无障碍的“融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专业定位有待明确。高密校区本科专业与校本部相关专业存在重叠,如何更好地实现与青岛校区同一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是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高密校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需要加强。

四是党建与业务融合不够紧密。党建引领发展的作用不突出,基层党支部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自觉性、实效性有欠缺,融合的机制、方法尚需健全。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 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特色鲜明、走在前列”,是实践要求,也是工作指南,更是对学校各事业发展的全方位指引。高密校区将坚持以“特色鲜明,走在前列”为遵循,以服务青潍一体化和潍坊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继续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深化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实现高密校区二次创业发展。

探索特色鲜明的校地融合发展新模式,将校区打造成为学校服务青潍一体化和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主动融入驻地潍坊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潍坊校区建设,形成大学校区、教科产融合基地互动发展的局面,实现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让、服务企业、实习实训、大学生创业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服务潍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青潍一体化贡献“青科大力量”。

深化特色鲜明的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建设成省内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学校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以潍坊市、高密市产研院为纽带,建立起“高校+产研院+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1-2个专业的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开展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强化企业在入学教育、课程改革和讲授、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各环节全程参与,建立师资双向流动机制。持续推动体育、劳育、美育改革,形成具有高密校区特色的体育、劳育、美育育人体系。

形成特色鲜明的师资专业发展体系,建设质量优良、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有组织科研的体制机制建设,做好支持现有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学术水平的制度设计,推动青年教师融入相应学科科研、教研、教学团队,力争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基金的基础上再获科研新突破。力争每年都有校区教师获评高级职称,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争取在2025年博士教师、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0%,2027年达到35%,为学校发展赋能助力。

建立特色鲜明的校区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在高密校区落细落实。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和管理关系,明确责任清单、服务清单,有效提升管理效能。优化职能部门职责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到人到岗,使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工作更加优质高效,形成符合校区实际、有校区特色的全员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完善特色鲜明的师生思政教育体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教安人和、真人图书馆、梧桐学舍等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优化升级“青科高密e路相伴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推进一站式社区成为“价值引领的阵地、服务学生的前沿、网格治理的枢纽、心理关爱的港湾、党团建设的堡垒、解困纾难的第一线”,建立润物无声的思政工作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力争实现考研率30%以上、专升本90%以上、就业率90%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总分4000分/年以上。

打造特色鲜明的“高·德”党建工作品牌,持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围绕“五个到位”,巩固山东省党建标杆院系创建成果。通过“党建引领 业务落地”,分类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机制与办法,增强党组织引领校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洁文化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区文化氛围。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党支部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为学校和校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