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国:中外合作 产教融合 以发展凝聚人才力量 用创新推进学科转型
作者:刘志国  来源:传媒学院  编辑:刘奕辰  点击数:[]次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8日

我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喜迎党的二十大、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党委书记李兴伟同志的报告中,提到人才66次,提到学科91次,在深刻学习领会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同时,对如何将传媒学院的发展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如何将党代会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学院工作之中做了深入思考,总结如下:

一、学院现状

传媒学院自2006年3月6日成立以来,坚持“素质为本,责任为魂,实践为根”的办学理念和“高筑台,广聚才,不虚妄”的发展方略,以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化和产教融合办学为特色,已发展成为集文化研究、文化产品制作、影视动漫、新媒体与传播于一身的文化传媒学院。目前设有4个本科专业(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动画<中英动画>、汉语言文学),动画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硕士点:1个“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硕士点和1个“出版专业学位”硕士点;两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英动画本科4+0项目,中韩艺术硕士项目。学院现有在校生人,现有教职工79人,博士22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8人。

二、存在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形势严峻。从年龄看,专任教师中,54岁以上仅有1位,另一方面,35岁以下仅有3名,均为34岁;40岁以上职工占比70%。从学历结构看,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仅有23名,这22名中仅有6名第一学历为博士研究生,即本硕博一气读下来的。35岁以下仅有1名博士。另外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较少,科研工作几乎全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分析可知,师资队伍建设形势十分严峻,而且在编制核算中属于超编,上面退不了,下面补不上,梯队建设不科学不合理。

2.实验室建设急需加强。办院十余年来,学院一直没有正式建设专业实验室,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传媒学院来讲是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中的一大痛点,2020年开始学院重点陆续开始建设动作捕捉实验室、特效实验室、录音室等专业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方面,学校2013年在崂山校区北苑餐厅三楼划拨出约500平米空间,用于临时解决学院无实验室用房的窘境,现北苑餐厅已完全投入使用,环境嘈杂,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年承担学院60余门3000余课时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而学院整体规模(教职工人数、专业数及学生数)相比建院初期已翻了近两番,作为实践性为主的新型传媒学院,在影视、动漫和新媒体学科方面尚需演播厅、观片室等实验实训空间,这也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重要一环。

3.合作办学项目堪忧。中韩合作办学项目签证遇阻。自2020年5月起,项目学生赴韩签证遇阻问题出现。我校多次通过山东省教育厅上报教育部寻求帮助。教育部先后两次就此事曾与韩国大使馆沟通,目前韩方还未给出确定的答复。中英动画合作办学项目受疫情疫情影响,英方外教迟迟不能到位,教师出访也受到影响,同时,双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语言基础较差,合作办学质量受到影响。

4.内部治理需要提升。学院作为一个较新组建的学院,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发展规律来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沉淀,也到了需要内涵发展的阶段,内部规范未系统建立,理念上还没有形成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三、发展措施

1.加强党总支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党总支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提升办学治院能力;大力加强学院党组织建设,以杨明斋研究中心为抓手,将思政工作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主动担当作为,直面问题挑战,用系统思维全局视野谋划推动学院工作。

2.抓住人才关键,做强三个队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做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生管理队伍,行政服务队伍建设。首先尽快按新招生学生数、学科门类积极争取进人计划,大力引进6-8名高水平人才;其次做优学院人才发展生态,注重细节,以组织的力量助力教师队伍的科研教学,以发展吸引人才;其次以动画一流专业、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以发展凝聚人才力量,完成5-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15篇高水平论文。

3.统筹谋划学科发展转型。鉴于传媒学院专业实践性强,进一步探索与我校优势专业结合发展,加强与合作企业融合发展,拟申报青岛传媒产业学院;结合学校学科专业调整,提前谋划学科发展转型;借助出版学学科建设迎来重要契机,下一步围绕艺术、出版展开论证,适时启动博士点建设工作。

4.资源整合、内部挖潜尽力解决实验室建设问题。在学校统筹考虑及支持下,学院目前正在考虑将现有的办学空间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各系专业特点不同重新调整办公空间,进一步做好教学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融媒体中心实验室建设问题。

5.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办特。针对中英项目下一步将通过建立班导师制度、英方网课助教制度、管理小组例会制度、双语教材建设、开展中英线上工作坊等方式弥补在线教学的不足,最大程度上改善教学质量。针对中韩项目专门制定风险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