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作为 攻坚突破
作者:自动化学院院长 刘喜梅  来源:报社  编辑:臧传永  点击数:[]次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1日

积极作为  攻坚突破

自动化学院院长  刘喜梅

2019年是学校确定的“攻坚突破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自动化学院将按照学校工作部署,对标对表、积极作为,上下齐心、攻坚突破,为学校“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建与思政工作要有新气象

持续推进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浓厚凝心聚力、风清气正干事氛围。把坚持理想信念宗旨作为“高线”追求,把坚守党规党纪作为“底线”要求,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庆祝建国70周年契机,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发挥好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自化先锋”党建工作品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和“度”,补短板、强弱项、促就业,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加强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查问题、找差距、定目标,不断对标对表,找准我院教师在政治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向、尊重学生、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活动促建设,以师德强师能,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院风,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总结经验,继续承办好山东省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和教育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积极组织和参与全国(山东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等传统和新兴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专业建设要有新成效

加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专业群(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学院2017年实验室搬迁,测控专业通过了工程认证,实验室有了很大改变。但2019年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获得工程认证受理的待认证专业,尤其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强电专业,与省内其它高校相比,办学历史不长,且省内高校认证的此专业很少;实验室条件及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设备所需经费高、实验室占地面积大,凸显办学特色的实验室还待建;同时,国内工科类高校几乎都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工程认证材料及实验室建设标准要求高。鉴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学院将依托学校办学特色,积极建设凸显过程控制特色的“工业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联合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化和电气工程专业认证。

机器人学院建设要有新起色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宋健院士199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大会上指出:“机器人学是当代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机器人学院依托自动化专业,正努力建设高起点机器人工程专业和机器人专业方向。根据智能机器人所具备的传感、思考和动作三部分,共享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电机驱动与运动控制、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嵌入式系统、PLC等。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和实验资源,建设伺服与运动控制实验室、机械臂与机器视觉实验室和移动机器人实验室。与精锐视觉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机器视觉联合实验室,重点打造机器视觉教学与应用实验平台,将机器视觉技术与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集成,同时支撑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课程和创新实践。移动机器人实验室则主要面向未来AGV和服务机器人产业,构建机器人自主导航、定位、先进感知、移动操作、群体协同等核心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实验平台。

学科建设要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院先后引进和培育了以泰山学者为代表的“先进过程控制技术”、“系统辨识建模”、“基于数据学习控制理论”三支科研团队。以此为平台,引进吸收了20余名年轻博士加入。高水平论文取得了突破,在近10年(2008-2018年)ESI高被引论文统计中,我校发表38篇(包括合作单位的),青岛科技大学第一单位16篇,我院贡献10篇;非第一单位22篇,我院合作发表8篇。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院对我校工程学贡献情况统计,发文量达86篇,被引用次数1331,被引贡献度29.33%,我院对我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前1%贡献率位列第一。为迎接2020年学科点申报工作,学院将广泛调研、整合资源,做好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硕士点申报准备工作;同时,抓好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的材料整理及申报准备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要有新突破

学院2018年引进三层次人才1名,五层次人才4名。2019年将继续在学校人才引进政策基础上,广泛联系,积极到名校宣传、联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多渠道引进符合条件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来学院工作。计划引进三层次人才1-2名,培育泰山学者1-2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承办“2019年深空探测技术学术研讨会”、泰山系列论坛“数据解析与智能控制研讨会”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为青年教师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及访问学者等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积极努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等。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851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