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欢迎光临青岛科技大学新闻网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大要闻 >> 正文
【基层特色】让科技创新之花常开——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作者:李粟 韩玉花  审核: 来源:校报  编辑:李鲲鹏 点击:[] 日期:2017年04月26日

近年来,自动化学院在全国科技创新竞赛中屡获大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每位学子求学钻研的成果,也见证了该学院在深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实绩。这些均源自于该学院突出专业特色,重视学科竞赛,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科技创新氛围形成的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智能汽车竞赛三个学科竞赛为引领,相关竞赛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大潮下,一批批科创学子,一个个创新团队,一本本获奖证书……在自动化学院营造的肥沃土壤里,创新之花竞相怒放。

那么,成绩取得的原因是什么?该学院采取了哪些措施?付出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来到自动化学院,听师生讲述成绩背后的故事——

 

让科技创新之花常开

——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合格应用型创新人才

政策保障,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热情和活力。院长刘喜梅说,长期以来,学校和学院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在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支持下,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院领导负责制赛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赛事宣传、组织和开展。制定并实施了学院“关于竞赛组织的相关规定”、“硕士研究生推免竞赛类加分计算办法”等系列文件,使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每年投入近20万元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近五年直接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投入近百万元,有效保障各项赛事顺利开展。协调优秀师资组建一支团结敬业、奉献精神强的指导教师团队;提供优质实验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学科竞赛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在全国、省市级科技创新竞赛中崭露头角。

整合赛事,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自1997年首次参加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以来,自动化学院先后组织和参加了电子设计竞赛、电气自动化大赛、PLC工业自动化挑战赛、智能车挑战赛、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多项赛事;2014年,学院将这些赛事整合,启动了我校第一届“校长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校自动化、信息等相关专业学生均可参加。整合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各子赛事的举办,同时强化创新培训和指导。为此,学院专门成立大学生创新中心,先后在崂山和四方两校区设立开放式创新中心实验室,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和耗材,聘请学院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以竞赛活动为载体,通过传帮带形式,使学院参与科技创新成员达到1000余人,约占全院总人数的50%,科技创新主力保持在500人左右。

改革探索,吸收社会优质资源共建创新实验室。5年来,学院吸收社会优质资源先后共建6个创新实验室,与威海麦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共建“青岛科技大学&麦科PLC联合实验室”;与青岛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智能交通系统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与应用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微芯公司共建“虚拟仪器联合实验室”;与美国OTI公司共建“ETAP电力仿真分析联合实验室”,该公司捐赠价值400多万元人民币ETAP电力软件;与法国Trace Software公司共建“elecworks智能电气设计联合实验室”,该公司捐赠100套价值500余万元智能电气设计软件;与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工业控制联合实验室”,该公司捐赠组态软件KingView系列产品60套,价值729万元。

谈到这些,副院长赵彤表示,与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搭建更优质实践教学平台,不仅提升了实验教学层次,为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及科研发挥更大作用,也为学校和公司搭建了一个长期合作的战略支点,为学院培养出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和紧跟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以赛促学,助力学风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通过组织各项科技创新赛事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科技创新引领学生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在学风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卓有成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马寒说,201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研录取率在历年平均20%基础上,今年录取率达30.6%,较往年提高53%,创历史新高。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攀升,同时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升学到中科院、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就业到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中车等知名央企、国企从事技术研发型工作。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了让学生们受益

自动化学院组织和指导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至今已有20年。近五年,该学院在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了全国一二等奖共计10项、省一等奖37项、其它省级以上获奖78项,每年参赛获奖率、获奖质量均位居全省前茅。

盛夏酷暑,自动化学院的实验室里,经高温电烙铁和热风枪催化后的热浪灼人。没有空调,焊接时不能用风扇,接近40度的室温里,参加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数十名学生,正在覃庆良、秦浩华、李效芳等几位老师带领下,争分夺秒地准备参赛作品。

在连续四天三夜的比赛时间中,参赛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是同吃同住在火炉般的实验室里。牺牲睡眠时间,冒着中暑风险,饿了吃几口泡面,困了在桌子上趴着打个盹。

“如果在四天三夜的比赛时间内做不出作品来,之前几个月的准备工作就彻底白费了。”秦浩华老师顾不上休息,正在熬夜和学生们调试产品、修改论文。

连续的通宵熬夜,对老师们的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李效芳老师说:“每年这几天累得筋疲力尽时我都想:明年无论如何也不干了。但只要学生一打电话说‘老师您带着我们比赛吧’,心一软,顿时忘了苦又扑上干了。”

为了在这项全国性重要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学院的指导老师已经这样拼了20年。1997年作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1999年留校工作后又指导学生参赛的覃庆良老师说:“我们指导学生完全是自愿付出,不计较任何报酬,这是学院的传统。”有时比赛买器件经费紧张,老师们就自己掏钱。

为参加大赛,该学院每年春季学期伊始就为竞赛做准备,5月用模拟竞赛方式选拔学生,接着分配指导老师,跟老师做题目,学校实验室紧张,老师们就自己联系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整个暑假都和学生在学校准备比赛。

比赛时间一般定在九月初,有好几次与中秋节撞车。在团圆的日子里,指导老师们也都放弃了和家人的相聚,在实验室和学生们整宿熬夜,一心为了做出更好地产品。2014年比赛正值中秋节,覃庆良老师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家发烧,而他自己扑在学校指导学生,甚至顾不上去买月饼,因此被家人埋怨“过节家里连个月饼都没有。”李效芳老师也曾在比赛期间碰上家里90岁高龄的老人住院,她医院学校两头跑,顾不上好好照顾老人。

类似的事例在每届比赛中都屡见不鲜。庄克玉、王乐毅、李莺歌、刘进志、孙绍华、郝生武、曹荣生等指导老师也都克服了各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指导学生中。让学生受益,是老师们不计得失、辛苦付出的原动力。

有参赛经验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强,能吃苦,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会受到青睐。覃庆良老师指导的2009届毕业生吕文文,曾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一等奖。她考研时报考山东大学自动化专业,笔试成绩是15人中的第14名,最终却因面试成绩第一名被录取,就是因为她的比赛经历引起了面试老师的兴趣,她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李效芳老师带学生去招远一家大企业面试,考官指着投影仪上的一个仪器问:“上面这个二极管在这有什么作用?”我校参加过比赛的两个男生马上就答出来了,得到了考官的欣赏。

往届参加竞赛获奖的本科生在进入企业后,因动手能力强,月薪比研究生学历的员工还高。他们自豪地跟老师说:“研究生毕业的同事也要跟着我干!”

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自2013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4年内获得全国特等奖5项,一二等奖11项,华北二赛区一等奖及以上30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我校自2013年起参加“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获奖成绩突出。于飞老师作为大赛评委之一,代表学校与组委会沟通,成功申请到2015年华北二赛区分区赛的承办权。

015年7月,该赛事在高密校区举行。这是我校首次承办该项赛事,校领导高度重视,由自动化学院负责技术工作,高密校区负责组织工作,提前半年开始准备。50余名教师组成的工作人员队伍和60余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从报名预约到食宿安排、从场地布置到设备配备都全力以赴,为大赛的顺利举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赛前一个月,部分指导老师就和学生前往高密校区进行上机练习。期末考试结束后,仅剩一周就开始比赛,时间非常紧张。为争分夺秒抓紧练习,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全部吃住在高密校区。学生24小时轮流上机练习,指导老师也都陪着学生通宵调程序。于飞、陈为、赵彤、张伟、赵艳东、邢关生等指导老师放弃了假期休息与科研时间,与学生一起在高密校区备战,为优异成绩的取得打下坚实基础。

这次比赛,自动化学院参赛学生获得华北二赛区特等奖7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在全国总决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其中,于飞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参赛队获得ITEM5硬件研发组全国特等奖,副院长兼高密校区自动化系主任陈为指导的专科生参赛队获全国唯一的设计开发高职组特等奖。提及获奖的“秘诀”,他们认为是通过预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决赛中将预赛时的设计全部推翻,按全新的思路重新设计程序、自主开发,才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

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认可来自于社会。曾获大赛全国一等奖的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伊弘博,在参加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的面试时,从包含多名985高校硕士生的应聘队伍中脱颖而出,以自己出色的工程实践能力赢得了公司的认可。

自动化133班郭士超说:“在比赛中,我培养了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对于程序,要不断地检查调试改正错误,做到精益求精;遇到未知的问题,要在已知的基础上去尝试验证,永不放弃。”“通过参赛看出来学生真想学东西,带动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不仅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而且激发了学习的潜能和热情,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张伟老师这样说。

因组织得力、成绩突出,大赛组委会认为2015年的赛事是“历届组织最成功的一次分区赛”,决定2016年继续由我校承办——这是对赛事组织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动化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莫大鼓励。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自动化学院自2014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该赛事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全国211、985高校几乎都有参与。自动化学院2016年派出5支代表队共获得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获奖率100%,其中光电组“逐风Super”队晋级全国总决赛,并在总决赛中获全国二等奖。

智能汽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指导实践。我校参赛学生大多是大二上学期被选拔出来,当时专业课都没有涉猎,完全靠自学模电、数电等知识把车做起来。从整体设计、器件搭建、焊接制作、程序调试,都靠自学后立即应用,一步步从无到有,使车初具规模。

副院长陈为表示,智能汽车比赛趣味性强,自2014年我校首次组队参赛以来,每年4月校内选拔赛还吸引了信息、机电等其他学院学生报名参加。学生们在制作小车时能把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实际应用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山东赛区二等奖获奖者颜培轮说:“保送东北大学研究生面试时,老师对我的参赛经历很有兴趣,问我比赛中用了哪些芯片?哪些算法?我在比赛中学到的传感器知识也对读研很有帮助。”电网131班的廉志浩说:“看着小车从最初一点点搭建到做好程序跑起来,每提前1秒通过障碍都欢欣鼓舞。当然也有时熬了几个通宵都毫无进展,或者快成功时突然芯片烧了,这时老师就来给我们打气鼓励,参赛也磨练了我们的心性。”

比赛练习需要有大面积的赛道,找到合适的场地是开展校内赛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受场地限制,第一年智能车团队只能在走廊上搭建简易赛道,之后多方联系借用图书馆地下室作为训练场地。在前年参加山东省赛之前,图书馆地下室因返潮渗水无法练习,然而这丝毫不能削减同学们的参赛热情,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外校借场地训练,连续两三天通宵调试,最终顺利参赛。

比赛准备期间,经常能遇到学生们抱着笔记本电脑在楼道里编程序,自学热情高涨。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刘海波老师连续几年参与比赛指导,他说:“学生在制作小车过程中,把本科四年的基础课、专业课全部串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效率高、有重点,制作小车的各个阶段都在摸索学习新内容,课堂理解也更透彻。”

“学院将进一步加强组织指导,向参赛学生开放实验室;同时让高年级与低年级参赛学生一起学习,通过传帮带形成良性团队,从中体会合作精神。这将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和科研中也将大有裨益。”副院长陈为表示。

学科竞赛之余,自动化学子在其它竞赛中也崭露头角。近5年,该学院获“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省级奖3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奖89项、省级奖71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18项,省级奖26项;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奖20项;获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奖项11项;获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在2015年华为花粉俱乐部创新创意大赛中,1项作品进入全国12强,在全国总决赛中获第7名,获“智趣创造奖”。在2015、2016年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上一条: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报告会 陈锡喜作专题辅导

下一条:【聚焦五有】“双代会”代表热议“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

关闭

0
新闻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