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教育》(高教刊)2021年7、8月刊在“党史学习教育”栏目发表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署名文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赓续高等教育强国梦》。以下是全文内容: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赓续高等教育强国梦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基本经验、明确路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党百年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高等教育在萌芽中发展,从迎来第一次扩张到颠沛流离寻求生机。建党之初,我国仅有13所大学,其中公立大学5所。抗日战争前夕,各种教育思潮、社团空前活跃,蓬勃向上的高等教育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高校进入动荡期,91所高校相继遭到战争破坏,其中25所被迫停办,幸存下来的高校在炮火连天中纷纷向西部迁移,寻求一线生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高等教育迎来崭新篇章。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全国高校仅有205所,在校生不足12万人,其中工科只有3万人,尚不足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所需人才的1/4。人才不足、学科不均、院校地区分布不合理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难题。1952年,全国高校调整为229所。此后,更加重视工科人才培养,文理趋于平衡发展,师范生越来越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全国高考报考青年总数激增至615万人。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富国大业,高等教育追求规模发展,从设立学位、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到进入大众化阶段。1980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确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1988年,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本、专科学生达206.6万人,在校研究生达12万人。1995年起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挺进。1998年国家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入改革,106所学校的管理权从中央部委下放到各级政府,使得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时能发挥更大作用。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每年以17.8%左右的速度扩大招生,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26.5%,2020年达到54.4%,高等教育持续向普及化快速迈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强国大业,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发展。2014年,我国大力推进高考改革,实施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2017年,着眼于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国家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国内地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的高校由219所增加到326所,而进入前1%的学科数由893个增加至1455个。2019年起高职开始扩招。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在校生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居世界第一。
二、建党百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的法宝。唯有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不动摇,使高校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最坚强堡垒。
(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总结高等教育成就的同时,要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勇于直面和破解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不断总结和坚持高等教育的固有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再出发,使我国高等教育沿着正确道路持续走下去。
(四)要站稳人民立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读懂百年党史中的人民中心内涵,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始终把师生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入师生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依法保障师生主体地位,保护师生基本权利。要紧紧依靠师生,引导师生自觉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要尽力回馈师生,让师生共享学校发展成果,实现共建共享,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五)要深化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前进的不竭动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破五唯”、实施“四个评价”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高校必须深刻把握《总体方案》的要求和部署,推动教育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三、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方向
(一)擦亮社会主义大学鲜明底色。中国大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擦亮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就是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九个必须”,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提升基层党的建设成色。要坚持和发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学校党委进一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真正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院级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五个到位”。党支部进一步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做到“七个有力”,写好立德树人的“大文章”,当好学校学科建设的“生力军”,做好教学科研的“大先生”。
(三)永葆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一百年来,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践初心、以生命赴使命,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教育战线上的党员干部,更要时时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激发释放活力,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四)担当教育强国的应有角色。要面向现代化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思维和价值追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要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水平育人体系,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要面向世界未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五)做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山东已经启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双高”建设。要以特色分类发展为导向,着力在打造特色优势上狠下工夫,急国家所急、研国家所需,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引领行业进步,写好教育报国、科技报国大文章,走好内涵式发展之路、布局结构优化之路和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