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青年报》第6版头条以《一个研究生学术论坛为何“长红”22年》为题,从“精准施策,立足‘有与没有’”“聚焦需求,探索‘变与不变’”“守正创新,厘清‘老与新’”三个方面,报道了学校“求思得”论坛创办22年来的组织开展情况,以下为报道全文:
一个研究生学术论坛为何“长红”22年
在青岛科技大学,一个创办了22年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已成为校内名副其实的“网红”论坛。
读文献、做实验、写文章,是不少研究生面临的难题。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从全校研究生实际需求出发,以“学术助研”为核心打造了“求思得”论坛,目的是解决青年学术难题、筑牢青年思想阵地、激发青年创新思维、开阔青年学术视野、提高青年科研素养。
如今,“求思得”论坛已举办超1260期,近5万名研究生受益。
精准施策 立足“有与没有”
时间回到2002年,当时青岛科技大学在校研究生约1200人。这所因橡胶而兴、为橡胶而荣的工科高校,因其鲜明的学科特色,研究生就读的多是化学、材料等工科专业,但科研压力大、学术难题多、交流平台少也成了他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时确实很棘手,也一直困扰着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经过探讨,大家一致觉得办论坛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子。科研不会做就找专人讲,信息不通畅就‘面对面’,交流平台少就搭台子,设备不会用就当面教。”青岛科技大学原团委书记聂法良回忆。
想好了就立马行动。为了办好论坛第一期,论坛叫什么、邀请谁来讲、讲座在哪办、什么时候办等各种细节,青岛科技大学团委讨论了很久。
“就叫‘求思得’!”大家共同拍板,论坛名最终敲定。这个名字源于青岛科技大学的英文缩写QUST的字母谐音,寓意努力就有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科技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焦奎教授受邀担任了第一期的主讲嘉宾,并作了题为《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讲座。
“当时参加论坛的不仅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现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掌声一波接一波。”论坛首期情况至今令聂法良记忆犹新,“焦校长是大家爱戴的老校长,专业也对口,学生们都想‘面对面’交流学习;同时,焦校长结合实际分享了自身学习、生活、科研和工作经历,确实也让这批学生很受启发。”
就这样,该校第一期“求思得”论坛成功举办。
事实上,大多数研究生很难有机会“面对面”接触到学术大佬、行业专家、企业老总。但随着论坛的逐渐成熟,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学术大咖”以及企业老总等“行业明星”相继走进了论坛现场。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教师白强是该校2021届博士毕业生,“求思得”论坛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12年,我还在材料学院读研究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教授就时常走进论坛现场给我们授课。要知道在当时,能时常听到院士的讲座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几乎场场爆满,是最受研究生喜爱的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教授给我们讲述了国家对于碳纳米材料的迫切需求,这更坚定了我继续深耕碳纳米管领域的决心。”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正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韩方倩说。
“求思得”论坛开办以来,学业帮扶的效果显著提升,研究生参与科研的兴趣更强、热情更高。
聚焦需求 探索“变与不变”
如今,“求思得”论坛已逐渐发展成一个高水平、宽领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
22年间,“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一直是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探索“求思得”论坛建设的重点——“变”的是理念、内容、形式、载体、平台、模式和一批又一批的受众;“不变”的是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学术难题的决心和服务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初心。
高分子学院“高材生”论坛、化学院“惟真惟德”大讲堂、自动化学院“明笃”讲坛……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青岛科技大学16个院级研究生会也分别成立了子论坛。2024年3月,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执行主席韩朝阳在全国“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交流展示现场介绍,现在的“求思得”论坛既在面上实现专业全面,又在帮扶轴线上实现了短线与长线的有效衔接。
“1个校级论坛+16个院级论坛”的校院联动和“求思得+”多点发力的论坛模式,让“月月有论坛、周周有讲座、人人都参加”在这所高校成为现实。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高校应致力于培养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对此,在传统论坛学术讲座之外,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探索“求思得+”模式,将服务青年学生学业的工作延展到艺术人文、心理关怀、志愿服务、体育锻炼、学科竞赛、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多点发力构成“我为同学做实事”实效闭环。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逐渐形成了“校院联动、全年贯穿、‘老中青’参与、‘五育’融合”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起了“一周一总结、一学期一展示、一年一考核”的运行机制,在学校团组织的指导下,“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柔并济”有力保障了论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也得到稳步提升,学生们先后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奖项,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数量与质量也实现同步提升。
守正创新 厘清“老与新”
2021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积极响应全国学联“我为同学做实事”活动,以“学术助研”为切入点,为老品牌赋予新内涵、让老项目绽放新活力,获评首届全国学联“我为同学做实事”精品项目。如今,每年参与“求思得”论坛的研究生约有6000人次,这成了最受他们喜爱的品牌项目。
“全国学联‘我为同学做实事’活动启动以来,我们牢牢把握‘学术助研’这个核心,坚持守正创新,守的是‘全心全意服务同学’这个正,新的是创新内容、更新理念、革新形式,目的就是为了升级‘求思得’这个‘老字号’,激发新活力、重塑新优势。”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管晓晖说。
激发新活力、重塑新优势就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
“‘求思得’论坛已经举办了22年,如今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打造‘求思得’升级版势在必行。未来,学校共青团将切实担负起对学生会组织的指导责任,持续赋能‘求思得’论坛建设,扎实推进‘我为同学做实事’真正走深走实。”青岛科技大学团委书记刘跃宁说。
在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看来,“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形势,我们将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全校青年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