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18日,第八届智能优化与调度学术会议(ISOSC 2025)在青岛金沙滩希尔顿酒店举办。本次会议由青岛科技大学、湖南省系统仿真学会联合主办,其中,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作为核心承办单位,与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紧密协作,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会议汇聚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百余所高校及企业机构近700名专家学者,围绕智能优化技术前沿理论与产业应用展开深度对话,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开幕式由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巩敦卫主持。中国仿真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王凌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智能优化技术是推动工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本次会议将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深度协作的桥梁。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明铂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介绍了学校在智能制造、复杂系统优化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并期待通过会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主任邢立宁教授回顾了专委会发展历程,呼吁各界携手攻克工业技术难题。

会议设置6场主旨报告,东南大学周东华教授以《复杂系统智能最优运维理论及其应用》为题,分享了核电站、空间站等关键领域的安全运维理论与技术突破;东北大学刘士新教授剖析钢铁行业高级计划与调度的学术研究与工业应用现状,提出协同创新的未来方向;江南大学王艳教授则聚焦离散制造系统,展示了工业智能软件在多场景下的落地实践;青岛科技大学颜军教授级高工剖析了低空环境智能感知的无人机自主飞行关键技术,引发热烈讨论;南方科技大学唐珂教授从多个角度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优化;安徽大学张兴义教授从算法推荐、超参优化和算法生成等3个方面系统描述了面向通用进化计算的优化方法。

会议创新环节,5月16日举办的女科学家与教学名师论坛吸引宫华、庞燕、李冬妮等10余位学者,就科研育人、产教融合等议题展开思想碰撞。沈阳理工大学宫华教授倡导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北京理工大学李冬妮教授以AI公开课为例,阐释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同期开展的111篇论文快闪展示、22篇硕博优博报告及墙展交流,以“15分钟高密度输出”形式呈现青年学者创新成果,CSMS期刊奖、SWEVO期刊奖等7项荣誉的颁发更将学术热情推向高潮。
会议设置理论、调度、应用等6大分论坛,覆盖智能算法、低碳能源等前沿方向,促进学术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主任邢立宁教授在闭幕式上指出:“本次会议以‘交叉融合、开放协作’为核心理念,为智能优化技术落地提供了新思路、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