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迎面而来的是明亮的空间和温馨的布置。多种多样的宣传册整齐的摆放在书架上,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危机干预室、情绪宣泄室依次排开。
这里有一群人,他们拥有温暖的笑容,他们渴望拥抱那些迷茫的心灵,陪伴学生一步步发现并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就是我校的心理咨询师。
贴心的倾听者
在生活里,他们是教师,是辅导员,是公寓管理员,是孩子的父亲母亲。而在咨询关系里,他们变成了来访学生的靠背、靶子、暖炉。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无论处于何种情景,始终不变的是咨询师的初心:倾听、陪伴、抱持,帮助每一个来访学生了解自己,拥抱自己。
2018年,我校心理中心接待咨询共计635人次,许多大学生被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原生家庭的困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初入大学校园的懵懂等因素裹挟、挤压着,变得迷茫、焦虑、压抑、愤怒。然而这些都是在学生身上慢慢积累起来的,咨询师要从孩子们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中,去捕捉让他苦恼、痛苦的心结。这就要求咨询师付出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慢慢陪伴学生回首过往的生活。“这个过程通常不会太顺利,会遇到阻抗,这时需要咨询师充分地表达共情,接纳学生所有的情绪,传递温暖和信赖。”心理中心李海玲老师这样介绍道。心理咨询和聊天是不同的,聊天是没有任何要求的谈话,而心理咨询则是咨询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咨询计划,共同经历咨询进程,是具有明确目标的。由于目标是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因此谈话过程并不是双方无拘无束的谈天说地,咨询师将会触及并与来访者一起感受和探讨各种情绪感受。当然,过程中更需要咨询师敏锐的觉察,感受学生的细微变化。比如一个不自然的皱眉,一句淡淡的“我记不太清了”。感受并反馈这些反应,会成为双方关系的催化剂,反之,则可能阻碍咨询进程。
“自从做学校咨询师以来,当学生来到我的面前时,我都会积极关注,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设身处地的进入对方的心灵深处,从学生倾诉的话语体察到学生的情感,继而理解尊重来访学生。当学生流出晶莹的泪水,在我面前得到释放,我就仿佛拥有了打开心灵的钥匙,我是感恩的,因为一个个心灵忧伤痛苦的学生,就像是我的孩子,他们能在心理中心得到安慰与疏导,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兼职咨询师魏玉杰说。
温暖的守护者
前来咨询的学生往往都不愿意让这个举动被他人知晓,在建立信任之后,更不想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公开给其他人。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保密成了他们工作中离不开的一件事。
“在预约登记时,我们都会让学生阅读了解《知情同意书》,在自觉同意的基础上通过问询初步确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咨询中的具体细节,我们都不会随意与别人讨论,除非来访者存在触犯法律的行为或可能性。”王岳飞老师说。
许多前来咨询的学生,往往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他们带着来自父母和家庭的创伤,宣泄着积攒已久的不甘和愤怒,咨询师不仅要消解掉这些负重,还要在学生出现风险时,承担来自家长的压力和质疑。作为秘密的守护者,很多时候,咨询师们也需要做好心理建设与疏导。“心理咨询师确实是一个有风险的职业,因为你担负的可能是一条生命,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但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学生,都怀抱着希望,想要找到一个栖息的地方。在咨询室里,我会尽我所能让他们感受到稳定、信赖和安全,陪着他们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法。当然,有的时候也要有疏导自己,比如向同行寻求心理援助。”兼职咨询师李卉老师说道,“相较于学校的其他老师,心理咨询师们很难公开的收获成就感,因为工作性质,许多内容不能公开。
以我们不能对展示劳动成果抱有太大的期待,但是我们的成就感从日常的咨询中就能获得,一个会心的微笑便足以让我们感动。”
可以说,保密是心理咨询的生命线,没有保密原则的严格遵守,就没有咨询工作开展的可能。
坚定的陪伴者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很多时候,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2015年,李海玲老师接触到了一位大一新生,她因为高考不理想、人际关系一团糟而来到心理中心求助。从那天起,李老师便与这位同学建立了咨询关系,每周一次的咨询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
由于医院确诊为抑郁症,情况较为严重,张玉老师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学生,让她有事随时联系。“那段时间我睡觉都会把手机放在床头,生怕漏接了她的电话,怕她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出现。”张老师说,“随着时间推移,她的病情逐渐好转,不仅顺利毕业,还找了份不错的工作,毕业前专门来心理中心与我话别。”“作为工作在高校的咨询师,见证并参与学生成长是我们职业价值的重要体现。带着情怀与尺度与学生同行,并适时得体地退出,这也许就是我们作为咨询师最美好的存在。”
校园里有许多同学都没有到过心理中心,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得到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断完善“校、院、班、舍”四级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作为校级机构统筹安排全校心理工作,学院设有心理工作站,按照1:1000的师生比配备驻站咨询师;每个班级设有心理委员,每个宿舍设有心音使者,并定期开展朋辈帮辅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自助互助能力。几年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从“5.25我爱我”一个活动日到四个活动月,即“3.25善爱我”——生命教育月、“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月、“9.25友爱我”——朋辈互助月、“10.25师爱我”——师生关爱月。从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到关注大家共同发展,全年不断线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关爱、关注心理健康。
“平时我们会围绕学生主体,策划特色活动。例如开设‘心晴之声’心理微信公众号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收获了更多学生的信任。在遇到问题或困扰时,学生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化工学院心理工作站站长王乐昌老师说。
校园心理工作者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相信,陪伴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就是自身存在的意义。他们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他们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做真心朋友,给予及时、经常、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努力解决好其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应以爱育心、以心育人,最大程度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关怀、感受温暖、快乐成长。你可以不认识我,但我仍会竭尽全力帮助你。”《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任课教师兼环境学院工作站站长王媛老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