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雯
曹静娴,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俄汉语言对比、语言文化学。主要讲授课程为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现代俄语理论等。
参与国家社科1项、教育部社科1项、主持青岛市社科项目1项、校级社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了《词素理据制约的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民族文化性分析》《词语语义信息不对称的动态释义》《语言研究中的哲学常项》《路遥 〈平凡的世界〉中人性的文化规约》等10余篇学术论文。
意外际遇 结缘俄语
曹静娴与俄语结缘是在25年前,那时还在读高中的她很喜欢学英语,认为英语是一门特别优美的语言,就这样,在高考志愿书上,她毫不犹豫的填报了英语专业。但当她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才发现自己被西安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录取。后来才得知,当时国家急需俄语人才,于是学校便把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调剂到了俄语系学习,就是这样的“误打误撞”,让曹老师走进了俄语的世界,开启了与俄语结缘的一生。
正是因为在大学期间有从零开始学习俄语的亲身经历,当曹静娴毕业来到我校任教时,她特别能理解学生们刚刚接触俄语时的感受。“每年的新生入学见面会上,我都会对孩子们说两句话。一句是,选择俄语,还你四年高三生活。另一句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曹静娴笑着说,“虽说第一句话有点夸张,但是俄语入门特别地难,想要学好,就要先解决思想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说第二句话。”众所周知,俄语的发音、语法都很复杂,单词也不容易记住,学生很容易遇到学习上的瓶颈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有的学生因此而消沉,丧失了继续攻坚克难的学习斗志。曹静娴说:“每年9月新生入学,大家都是信心满满的,但是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学习,到了11月时,大家的新鲜劲过了,就会觉得俄语太难,没了动力。这个时候,系里就会组织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交流经验,帮他们重拾信心。”通过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新生更容易找到身边的目标榜样,这无疑是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动力。
“与其他专业相比,俄语专业学生人数较少,每届学生平均只有20人左右,所以每个学生我都能照顾到。”曹静娴说,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自己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俄语教学中。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是她的目标。在20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曹静娴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培育模式,那就是既当学生的专业老师,又是学生的思想导师。她说:“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对学生要求严格、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三管齐下,学生想不成才都难。” 在教学中,曹静娴一方面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鼓励,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为每个学生设定了一个“踮起脚才能够到”的目标,让他们在高强度的“魔鬼训练”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平时我非常严格,比如学生没有做好背诵的功课,我就会盯着他们直到完成为止。”曹老师说,“我每周都会上四天的专业基础课,四天与学生面对面相处,让我能够了解每一个人的情况。上课的时候我会观察学生们的表情,下课也会再留意问一下班级同学的动态,这样就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及时帮学生纠正。” 曹静娴尤其注重“用心”二字,只有心里装着学生,去了解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曹老师平易近人,我们问问题她从不会觉得麻烦,同时她也很严格,也正是因为她的严格,我们的大舌音都练得特别标准。”18级俄语系学生巩瑞琳说。从学生的同龄人到长辈,不变的,是她给学生的温暖,曹静娴在俄语系带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学生唱着她教的俄语歌,走出校门,成为各个领域的青年骨干。
我们是青科俄语人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中俄两国的友好合作,俄语人才需求量激增。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俄语、到俄罗斯留学,许多活动、竞赛中也都有青科俄语人的身影。
“这些年俄语的第一志愿率很高,大家的学习热情也很高。”作为我校俄语系主任,曹静娴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俄语竞赛,学生连年在全国俄语大赛中获奖,这样的好成绩在山东省内独此一家。在去年的“相约上合杯”俄语大赛中,俄语系选派了李阅川、谢姝晨、郑鸣三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选手们以标准的语音语调、自如的俄语表达能力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了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其中谢姝晨和李阅川同学分别以96.5和96.17的成绩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得到了来自兄弟院校师生的赞扬。此外,学校还获得组委会颁发的“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谈到这里,曹老师说:“看到学生们的成绩,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这都是老师和同学们齐心协力的结果,经过多年的积累,大家逐渐摸索出了经验,比如备赛应该读哪些书、做什么题,比赛前,老师和外教也会对学生的演讲进行指导,为学生参赛保驾护航。”
除了竞赛,青科俄语人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院士青岛行”“上合青年交流营”“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青岛论坛暨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七十周年海军节”等重大活动中。“我认为自信很重要,要学会表达自己。现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不论是作为翻译还是志愿者,代表的都是我们国家的形象,所以更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曹静娴说。曹老师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利用闲暇从事口译工作,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时,她被抽调负责俄罗斯团的沟通工作,得到了俄方的高度认可。“我们作为翻译工作者,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翻译成什么,而是要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在翻译过程中,消除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达成共同目标。”曹老师把这些经验都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她以教学为乐,以看到学生的成长为乐。她让学生通过运营“青科俄语研究社”微信公众号和参加俄语晚会等方式将俄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也为大家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多年来,俄语系学生屡屡被推免到北外、二外、中国社科院等高校继续深造,毕业生遍布各个领域,如中国新闻社、中央编译局、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企业等,在学校70周年校庆前夕,曹老师组织了一次线上交流分享会,邀请毕业学生为在校生线上分享经验。“让我没想到的是,大家没有一个人推脱,甚至有的在出差途中,便在宾馆里用电脑与大家进行了线上交流。这让我感受到了幸福,毕业生对老师是认可的、对学校是感恩的,这是我从教多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曹静娴说。
青科俄语人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青科俄语人的团结也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从平日里老师的悉心教授,到对考研、就业的专项辅导,再到学长学姐的分享交流,正是这一环扣一环的有力举措,才打造出了青科俄语人的良好形象。“‘青科俄语人’是我们微信群的名字,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有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他们在哪里,都是青科俄语人。”曹静娴说,“教学给我带来的乐趣是无可取代的,感谢俄语,感谢我的学生们。”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911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