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但却是全国人民心里难以抚平的记忆,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者的祝福,5月12日,青岛科技大学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17万助学金资助灾区同学
5月12日下午,青科大举行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座谈会暨资助款发放仪式。57名灾区学生共获学校发放的17万元的爱心助学金。仪式上,全体与会人员集体观看了《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短片》,并就灾区重建、学业规划、心理调试等问题进行了座谈。14时28分,全体与会人员为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三分钟。
来自都江堰市的陈琳同学获得了5100元的资助,他表示,这已经是自地震发生以来第三次受到学校资助了,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今后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为将来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最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和社会对灾区学生的关心。现在正在四川老家准备公务员考试的罗璇同学也获得了此次5100元的资助,罗璇在电话中表示,大家无疆,自己即使不能考取公务员毕业后也一定回家乡工作,有党和全中国13亿人民的支持,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一定能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的美好。
自地震发生以来,青岛科技大学时刻关心灾区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08级新生开通“绿色通道”是并通过减免学费、发放助学金和政府奖学金、及时给予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等形式帮助受灾同学走出阴霾,度过难关,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截止目前,已经有271人/次收到了学校和社会人士提供的共计47万余元的爱心资助。
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大学生成长
5月12日下午,政法学院院领导与思政部全体教师和学生代表举行“抗震救灾精神”进课堂的座谈会,各位教师围绕抗震救灾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针对“进什么”和“怎么进”这一思路将讨论进一步深化。大家认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生动教材,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许许多多感人事迹彰显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启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培育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抗震救灾精神”进课堂工作深入开展下去,从加强师德建设、把握学生特点、坚持以人为本、高扬核心价值、激发求知欲望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抗震救灾的宝贵价值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捐献图书支援灾区儿童
为帮助灾区北川小学的孩子上学看书,爱心社开展了“情系北川,爱心支教”图书捐赠活动,即鼓励同学们购买新华书店的半价图书,并把图书最终捐献给灾区儿童,同学们可以在购买的图书上写上对灾区儿童的祝福。一位女同学在捐赠的图书上饱含深情地写到:愿欢乐围绕你们身边,生命因你们而精彩,跳起生命的音符,站在人生的舞台。此活动得到青岛书城的大力支持,所得图书全部捐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小学。

放飞孔明灯,为灾区祈愿
为纪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艺术学院于5月12日举办了以“悼念罹难同胞、放飞美好希望”为主题的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活动,用放飞孔明灯的形式寄托深切哀思,表达美好祝愿。活动于当晚8点整在崂山校区篮球场举行,共有来自艺术学院、传播与动漫学院及校社团联的300余名同学现场参加了纪念活动。大家点燃了手中的蜡烛,并面向汶川方向集体默哀三分钟,很多同学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随后,大家又在学生会干部的统一组织下,几人一组、井然有序地点亮了精心准备的孔明灯,不少同学还在灯罩上留下了“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我们的明天会更好”等坚强有力的祝福。当晚的纪念活动持续了近50分钟,共放飞孔明灯25只。

写下心愿 写下祝福
在5.12地震一周年的日子里,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常冠军、崔轶等在四川绵阳发回了他们在地震灾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我们大家在体味这些改变时,记起自己的责任,对国家、对社会、对生命、对父母的责任。
当天,机电学院在两校区举办了“为灾区献祝福”签名活动。同学们提起手中的笔签下了对灾区人民的美好祝愿,“希望你们从阴影中走出来,坚强快乐地生活”、“同胞们别怕!我们永远支持你们”、“汶川加油,中国加油!”一张张虔诚的脸庞、一个个亲笔签名、一份份祝福短语,饱怀一颗青春的心,触摸时代的脉搏。外国语学院、校红十字会也开展了类似的签名祝福活动。艺术学院、高分子学院、材料学院、自动化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师生自发组织了为地震灾区集体默哀活动;数理学院分团委开展了“直面未来,创造希望”倡议书和纪念汶川地震网络图片展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传播与动漫学院也举办了图片展等纪念活动。很多同学还通过手机飞信的形式号召大家穿素装以及手机签名的形式哀悼遇难者同胞,为灾区人民祈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