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牢固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各类基础文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赛促学、典型引领、加强督导,不断强化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涌现出2015年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于超、考研宿舍等先进典型。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实施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举办心理咨询师和就业指导师培训班,开展“辅导员沙龙”活动,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个人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开设《大学幸福课》等通识课,与医疗机构、学术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入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实施“人”型资助管理体系,实现了困难生资助的100%全覆盖。“十二五”期间,为10000余名学生发放助学贷款5000多万元,认定经济困难学生24000余名,安排勤工助学岗位7000余个,评选各类奖助学金25000多人,累计发放资助7500多万元。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丰硕。组织参加“挑战杯”全国、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中国、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等多项国家、省级比赛;承办中国大学生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首届与第二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电气类决赛、山东省高分子实用技术大赛、山东省化工原理大赛等多项比赛,每年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都在万人以上。先后获“挑战杯”全国、省级大奖100余项,其他各类比赛全国、全省大奖1000余项,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开展,社会实践扎实推进。招募选拔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和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参加国际海洋文化节、十艺节、亚沙会、世园会、APEC高官会、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等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暑期组织万余名老师和学生到厂矿企业、社区街道、革命老区,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各类调研报告5000余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配合第一课堂建设,大力扶持学术理论类、体育武术类社团,积极倡导公益志愿类、兴趣爱好类社团发展。学校现有社团近200个,会员人数12000余人。逐渐形成了一条全年不断线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素质拓展搭建了广阔舞台。形成了“大型活动学校化、届次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的校园文化运作体系和“学校节庆统领,学院一院一品,校园春华秋实”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
招生就业形势良好。“十二五”期间,我校在全国26个省份进入本科一批次招生,中德合作办学专业2015年在省内首次整体一批次招生。坚持“一体两翼三化”的就业工作模式,不断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启动了离校未就业跟踪服务,实现就业服务“离校不断线”,签约率连续九年位列省属本科高校前茅。坚持“五位一体”的学科创业工作模式,依托橡胶谷孵化平台,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基地,成功孵化大学生企业50家,涌现出了“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鲁汇智、山东化工年度精英人物张威等创业典型,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深度报道了我校的创新创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