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欢迎光临青岛科技大学新闻网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大要闻 >> 正文
【基层特色】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侧记
作者:记者 吕艳萍 学生记者 张世玉  审核: 来源:报社  编辑:臧传永 点击:[] 日期:2018年10月24日

我校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主要承担全校理工类专业的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及认识实习的教学任务。该课程也是全校所有工程认证专业的必查公共课,对我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目前,教研室有10位理论课教师和2位实验室老师,承担了化工学院、海洋学院、自动化学院、化学院、高分子学院、环境学院、中德学院、机电学院及高密校区等全校三个校区、众多学院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任务,每位老师每个学期均要承担大约8-10个班级的教学任务。

人手少、工作量大,但教研室的老师们没有一句怨言,他们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探索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及学校的科研和教改课题,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指导学生获得多项竞赛奖励,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研室2014年荣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7年荣获校级本科高水平教学团队,2018年荣获校级十佳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说起成绩取得秘诀,老师们说:“是化工原理教研室这个集体,给了我们力量,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充分印证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至理名言。”

“让课堂活起来”

教研室所承担的《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老牌课程。它有着悠久、光荣的历史,完备的教学体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拿到了全国化工原理课程评估优秀的好成绩。现在,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在全校开课的课程,是许多工科类专业尤其是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全国各大高校化工类专业考研的必考专业课,工程型和应用型都很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们在不断的探索、完善后,根据内容的深浅、课时的长短,将课程分为A、B、C三类,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课程的不同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化工类专业是A类,化工学院的制药专业和机电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为B类,其他一些专业是C类。

“教学是一切的根本,我们教研室的老师都是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在上好课的前提下才去开展其它工作,各个都是教学的一把好手,他们知识渊博,讲课风趣,是化工学院唯一获评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教研室。”说起教学,教研室主任王晓红老师介绍说。

由于教授同一门课程,老师们有了更多共同语言和共同探讨的话题。不上课的时候,大家坐在办公室里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探讨课件的制作、课程单元的讲解,研究如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如何把课上的更有趣等。课后,老师们会把自己的教学课件上传到群空间,方便有需要的老师下载学习、交流,大家在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承担多项教改立项,并将所有的成果融入到课程之中,是教研室在教学方面的一大特色。在正常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研室多年来申请并承担了几十项省部级、学校的教改立项,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老师们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特长,针对我校同学们的学习特点,建立了自己的教材系统,包括王晓红和田文德老师主编的《化工原理》(上、下册),王许云、王晓红、田红景三位老师主编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13本自编教材和辅助教材。作为2009年版《化工原理》教材的主编之一的王英龙老师表示,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在章节之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图,方便同学们直观地感受专业原理。

目前,这些教材已经全部应用在我校同学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副院长兼高密校区化工系主任王许云老师说:“这些教材已经出版十几年了,反响很不错,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改版、更新,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反馈。”

毫无疑问,这些自编教材已经成为教研室一张十分亮眼的名片。教研室主任王晓红老师有些“得意”地说:“我们的教材知识点完备、逻辑清晰、通俗易懂,影响范围很广,被省内十几所高校采用,2015年《化工原理》系列教材荣获中石化协会优秀教材一等奖。”

以这些自编教材为基础,教研室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将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中积累的丰富案例、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课堂,深受同学们喜爱。来校任教已有12年、对课程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张俊梅老师表示,这种授课方法极大提高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项目中与实际生产联系密切的工程案例加入课程单元的讲解中,不仅生动有趣,也形成了我们的特色。”

除此之外,老师们也尽心尽力努力让学生们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在实验室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实验课上,同学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并动手操作柏努利方程演示实验、边界层分离演示实验、催化裂化联合装置模型等。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每类实验均配有8套设备,可以满足实验课上每三位同学一组进行实际操作的需求,而且这些设备,全部是实验室老师们自主研发、制作的,这在山东省内是不多见的。

用专注和热情浇灌“科研之花”

科研与教学是每位高校教师都需要平衡的两端。曾有人说,教学与科研两手抓的话,两手都不会硬。化工原理教研室的老师们就用实际行动反驳了这种说法。

老师们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多项教学成果的前提下,潜心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该教研室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若干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近五年,教研室教师在化学工程领域国际著名的《Energy》《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上百篇。

该教研室朱兆友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过程强化及工艺节能领域研究,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先后承担科研课题40余项,主持横向项目30余项,40多项成果实现了工业化应用。授权专利23件,第一发明人14件,其中《一种缩短布洛芬合成工艺缩酮化反应时间的装置及方法》获得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这是我校首次获得中国专利奖。说起科研,朱兆友老师说:“单枪匹马搞科研是不明智的,团队协作非常重要。目前,我们教研室已经形成了多个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朱老师还特别注重科研对于教学的反哺。他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就化工原理课程来说,把科研中的最前沿技术融入到课堂上,可以深化同学们对理论的认识,也形成了具有丰富工程案例的教学特色。

已经在教研室任教12年,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企业委托横向课题30多项、同时发表多篇SCI高水平论文的青年教师王英龙成长迅速。他认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研室良好的科研氛围和课题组老师们的大力帮助。“科研和教学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搞好科研和上好课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用专注和热情在一个方向上坚持下去,沉下心、扎下根,最后成绩的出现便会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在搞好自身科研任务的同时,老师们还特别注重同学们专业素养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不管是国家基金项目,还是为企业解决难题的横向项目,老师都会让同学们全程参与。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同学们科学思维、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为他们打开了科研殿堂的大门。其中,在王英龙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工程专业研三的文桂林同学因其出色的学术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两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读研期间第一作者发表SCI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

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和企业合作的多项横向项目已经成为该教研室的科研特色。他们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去,最大化地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又把这些工程项目的经验和技术再反馈到课堂中,使教学更具有实践和实用性,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爱生如子,是良师也是“家长”

该教研室老师们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大部分老师们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对于本科生来说,我们特别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从刚入校就引导他们养成工程研究思维,通知大家在每个时间段可以参加什么样的竞赛项目,大二的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联系不同的导师,组队参加学科竞赛。”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担班主任的肖盟老师说。

对于研究生,老师们严格要求,特别注重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教研室老师们承担了多项基金项目和企业支持的横向项目,同学们尤其是研究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项目中,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朱兆友老师介绍说,他所在的清洁化工与过程强化创新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全程参与至少一项科研项目,从和企业商谈、方案设计、实验、指导安装、后期调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朱兆友老师的研究生化学工程专业研二的李国选同学全程参与了由山东新华制药公司委托的“103车间布洛芬钠盐气提”项目。他说:“在项目的实际应用中体会到了理论的精髓,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主要从事精细有机合成、清洁化工新工艺开发、工业催化等领域研究的丁军委老师对待同学亲切、细心。对于有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他手把手地教,从最简单的实验步骤到实验数据到专业知识的掌握,他样样悉心指导。对于习惯上有些懒惰的同学,他不断督促,限定完成实验的时间,久而久之,同学们养成了变被动为主动的好习惯。他积极探索更加有趣的教学方法,将自己在横向课题中遇见的问题带进课堂,用生动的课堂氛围提高同学们上课的兴趣。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且本硕博均就读于我校化工学院的于文龙同学今年获批了5项专利,他说:“本科期间的化工原理课上,丁老师上课生动,课堂丰富多彩,坚定了我本校读研的想法,硕博期间,跟着导师参与科研项目,收获很大,在这里读研,很值得。”

在生活中,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关怀无微不至,展现出家人般发自心底的爱。常年担任班主任李红海老师曾经在某次考试前发现自己班级的一位同学身着单薄参加考试,她迅速为这位同学添件衣服;她体谅同学们的经济状况,组织同学们去工厂实习时,总是自掏腰包为几位家庭困难的同学垫付路费;她还加入到同学们的qq和微信群,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为同学们解答疑惑,对有困惑的同学,经常为了开导他们忘记了时间,有好几次都是到了凌晨。

是传承,更是一种责任

谈及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教研室主任王晓红老师说:“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

王晓红老师表示,教研室长期以来形成了严谨的做事风格、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大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无私奉献,主动承担相应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长期以来,教研室把这种“传帮带”精神传承了下来。现在,教研室实行老带新的导师制,大家本着互相交流的原则,把教学方法传授给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有新教师加入时,教研室会根据老师的教学特点和科研方向,建议其加入相关已经形成特色和规模的科研团队。

副院长王许云老师回忆起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教研室的老教师对自己教学上的帮助时感慨颇多。“试讲过程中,老教师会耐心指出不恰当的地方,并在教学态度、讲课的艺术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他们精心执教、孜孜育人的行为,对待教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感动。”

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方面,老师们也是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山东省化工实验技能大赛已由我校化工学院连续主办6届,每年都会有来自省内各地的几十所、上百支参赛队伍参加,赛事隆重、影响范围广泛。在教学和科研任务都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教研室老师们无偿、主动承担了关于比赛的各项工作:从参赛资格的审核到参赛队伍分组,从竞赛题目的筛选到比赛答辩,从实验的操作到最后奖项的评定等等。谈及最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竞赛题目的筛选,屈树国老师说:“筛选的过程很复杂,要有一定工业背景,符合工业生产的实际,要恰好符合学生掌握的程度,还要配合工程专业认证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准备才能筛选出合适的题目。”

为了保障同学们顺利比赛,长期以来负责实验室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的任竹营老师,会在比赛之前,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多次检修、维护、调试实验设备,保证竞赛的万无一失。

而关于竞赛的多项工作,很多都是老师们利用教学和科研的空隙时间来完成的。对待任务,大家没有一句怨言。王晓红老师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彼此之间像家人一样,亲切自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同学们多学到一点知识。”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839期第二版)

上一条:校领导出席第18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

下一条:校领导出席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

关闭

0
新闻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