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化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准学院发展的切入点,绘好学院发展“施工图”,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抓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守正创新,凝心聚气,锐意进取,在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中引领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与任务,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尤其是绿色化工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学院发展动力
“十三五”期间,化工学院领导班子牢牢抓住党建工作“金钥匙”,以“抓党建就是抓全局”为统领,以“六个到位”抓党建为遵循,以“党建引领、业务落地”为导向,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创新制定党建“双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凝聚师生团结奋斗伟力,建立健全了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的推进机制,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学院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有站位、有担当、有眼界、有格局、有定力、有情怀的管理团队,特别是加强学院党委书记、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学科带头人以上率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带动身边同事识大局、讲团结、比奉献。学院领导班子2017-2020年连续四年学校考核优秀,各项考核均为优秀。2017-2019聘期院级领导班子考核优秀。学院获评2018年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学校“红旗”基层党组织。院长刘福胜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青科大年度人物,党委书记钱翌获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推进“人才强院”战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化工学院推进“人才强院”战略,引进五层次及以上人才41名,其中三层次4名、四层次2名,新引育泰山(青年)学者6人、省教学名师1人,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凝心助力。同时,选送教师赴国外进修11人、国内进修培训30余人次,形成15个科研创新团队。学院在学校聘期人才考核中获全校第一名,9名教师入围学校高绩点业绩排行榜50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和市创新团队各1个、市青年科技奖2人。目前,学院教职工147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68人、博导27人、硕导121人。
聚焦“一流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内涵发展
“十三五”期间,化工学院持续加大“一流学科”建设力度,不断强化学科平台建设,已形成了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代表的优势特色学科,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并支撑学校工程学进入了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影响力居省属高校前茅。201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B+档,为山东省属高校理工科唯一的B+学科;生态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山东省第二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经费3000万元,并于2020年成功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清洁化工实验室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18年,化工学科获批省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群获批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建设,经费4800万元。2019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立项建设,经费5000万元;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在青高校服务地方产业重点学科,建设经费1500万元;绿色与智慧化工技术创新中心入选山东省创新中心培育。2020年,化工学科获批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经费1亿元;2020年,“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工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获批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018年,获批药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和药学专业学位点。
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推进教学工作提质增效
“十三五”期间,化工学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17年第二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专业于2019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两专业2019年同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山东省一流课程2门、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9项、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5门;5年共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提升计划22项(其中6个项目获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立项,9个项目获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立项、5个项目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3个项目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2个联合基地获批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出版高水平教材16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获青岛高校教学名师奖1项、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奖1项。此外,选派9名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
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期间,为更好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与智慧化工建设,化工学院与淄博市高新区共建“绿色与智能工艺技术研发中心”、与新华制药共建“解热镇痛药先进制造工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级项目47项、省部级项目98项、横向过百万项目38项,纵向经费4150万元,横向到账经费5282万元,科研总经费11232万元;发表SCI/EI论文9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山东省专利一等奖1项。与万华化学、新华制药、齐鲁石化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刘福胜团队、朱兆友团队、项曙光团队等一大批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实现成果转化3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打造“三全育人”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十三五”期间,化工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六位一体”育人队伍,凝聚“三全育人”合力,学生发展质量逐年提升,获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优秀硕士论文12篇,获省级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奖项13项;本科生连续5年获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A类赛事中获省部级奖励9项,创新创业省级及以上获奖786人次;考研率逐年上升,2020年达50%以上,30%的学生被清华、北大、天大等知名院校录取继续深造;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7%,位居全校前列,高质量就业达到60%以上;1支队伍入选“调研中国”全国4强,4支团队入选“调研中国”和“青年中国行”全国百强;团中央实践团队累计23支,占全校50%以上。学工办发表学生思政论文60余篇;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省社科规划科题、团中央课题等市级及以上课题50余项;论文获市级及以上奖励50余项;获校思政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校级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分团委等荣誉称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迈入“十四五”的新征程中,化工学院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凝心聚力做贡献,干事创业当先锋,以人才强院、创新驱动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追求卓越和创建一流为目标,从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目标导向出发,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引领学院高质量的发展,以第五轮学科评估评价体系为衡量标准,通过五年的努力与奋斗,将学院建设成为有A类学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的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