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欢迎光临青岛科技大学新闻网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大要闻 >> 正文
《科技日报》刊发青科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经验
作者:吕艳萍  审核:张洪坤 来源:宣传部  编辑:刘奕辰 点击:[] 日期:2024年08月26日

8月26日,《科技日报》要闻版以《青岛科技大学: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跃上“生产线”》为题,宣传报道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

青岛科技大学: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跃上“生产线”

与青岛科技大学的一次技术“联姻”,让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尝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甜头”。应用该校尹海山教授的技术解决方案后,困扰公司多年的“子午线轮胎趾口和肩部脱层”难题彻底解决。得益于此,该企业的轮胎产品耐久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销售收入更是增加了42.9亿元。

在青岛科技大学,这样的成果转化案例并不鲜见。“学校搭桥铺路,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促进供需匹配,提升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跃上‘生产线’。”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改革破题,撬动成果转化“大收益”

“重申请”“轻转化”一直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和痛点。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

“破题的唯一方法是改革。”陈克正介绍,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条“鼓励教师推出成果—带土移植—注册学科性公司—转化成果创造效益—教师股权激励—技术再创新再升级”的成果转化新路径。同时,该校还设立成果转化“光荣榜”,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研究自主权,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

“我们鼓励校办企业改制,支持教师创办公司。让从事技术兼职的老师既能领取学校工资,又能享受公司待遇,以此牵引科技成果转化,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等难题。”陈克正说,此举实现了科研人员从“要我转”到“我要转”的转变,持续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动力。

改革的“小切口”,撬动的是“大收益”。据初步统计,近3年来,青岛科技大学累计签订技术合同1775项,合同额近20亿元。

瞄准需求,推动技术专利“落地生金”

2023年9月,随着年产1.6万吨的微通道硝化工艺耦合低压液相催化加氢苯二胺生产项目在甘肃投产,青岛科技大学丁军委教授的“苯二胺系列成套工业化生产”专利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

丁军委带领团队长期从事芳香族化合物的硝化、催化加氢等技术研究,已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2项,其中15项已获得授权,专利成果转化项目的合同额累计超过6000万元。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实施系列举措,引导专利产出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该校筛选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向企业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对接。

“我们突出专利转化运用目标导向。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瞄准行业痛点和企业需求产出高价值专利,已成为绝大多数学校科研人员的追求。”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志波介绍,学校出台了《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建设13个国家级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员体系,引进了12家优质专利代理机构入驻学校,形成了“技术入股、科技成果转让、持续技术服务”的转化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青岛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上市的公司已达到9家,孵化的科技创新企业300余家。

上一条:学校与和隆优化深入推进智慧化工产教融合

下一条:生物工程学院举办生物与医药学科论坛暨第一届研究生论坛

关闭

0
新闻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科大要闻
综合新闻
焦点图志

友情链接

崂山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四方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团结路3698号 高密校区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   济南校区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5 青岛科技大学    管理员邮箱:master@qust.edu.cn

鲁ICP备05001948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