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多年来一直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脚踏实地,恪尽职守,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2021年获评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
担当政治使命,立志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一名有26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形象。针对前些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及一些人不愿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李晓晨甚为忧虑,她深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李晓晨本着政治强、情怀深的共产党员使命担当,毅然放弃从事多年的专业教学,从历史文化学院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志用自己厚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去释疑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之惑,真正让思政课的内容入脑入心。
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水平精湛
李晓晨衷心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每年的教学工作量是学校规定的两倍多。她教学工作热情饱满,从未无故停止教学工作。2020年初,父亲身患癌症住院,她在病房陪伴父亲的同时,挤出时间备课及网上听课。在父亲病逝不到一年,母亲又突然去世,她面临失去父母的双重打击,悲痛异常。但她没有被悲痛击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很快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按照她申请的教学科研岗位,可以少上一些本科生的课,鉴于马院课多人少的状况,她承担了更多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年的教学工作量是学校规定的两倍多,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过4门课程。她大力加强教学研究,主持、参与省级、校级教学立项8项,是山东省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讲教师;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批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青岛科技大学本科高水平团队主要成员;青岛科技大学校级、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主讲教师。
在教学工作中,她不断开拓创新,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特点打造“历史文化树自信”品牌,将“四史教育”融入到历史文化知识中,利用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打造的《国家相册》等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尝试改革教学模式,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力度,受到学生欢迎,也得到了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的好评。2021年3月26日,陈克正校长听取了李晓晨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充分肯定了她的教学水平和效果,认为“教师备课充分,史料详实、史论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果显著、互动有法,能够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为实施好党史教育‘开学第一课’起到了示范作用”。相关新闻在大众日报、中国教育在线、澎湃新闻等媒体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除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外,李晓晨还担任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针对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她立足学科前沿,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资料及研究动态等,培养他们自主研究能力,学生反映良好。她所指导的研究生多人学位论文获评优秀,其中李华的论文《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沦陷区的宗教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以天主教为中心》达12万字,受到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她也因此获校级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注重教研相长,科研成果丰富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做到“学高为范”,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进行科研攻关,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李晓晨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专著2部,其中《近代河北乡村天主教会研究》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近40篇,其中《近代直隶天主教传教士对自然灾害的赈济》《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天主教会》《天主教青岛教区的过去与现在》《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 推动天主教中国化》等近20篇论文被CSSCI收录。《近代河北天主教传教士弃婴收养活动及其影响》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复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及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省、市统战部项目7项,参研科研项目多项。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统战理论调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临沂市统战理论调研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青岛市统战理论调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成果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界均有一定影响。
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帮助学生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以德为先,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李晓晨时刻不忘做教师的职责和本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比如,为了要求学生不迟到,她就早早到班级准备上课;为了培养学生的礼貌和平等意识,她每次上课下课都要和学生互致问候,并向全班同学鞠躬致意。她时时向学生传播正能量,用她的乐观、善良、真诚等品质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25年的从教过程中,李晓晨一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孩子,当他们有困难和困惑时,她会倾注所有的感情和能力去关爱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老师的温暖和支持,从而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如2017级研究生李华的母亲因病住院,李华非常焦虑紧张,李晓晨一面安慰她,一面找医生咨询她母亲的病情,予以适当帮助。在她和大家的共同关心下,李华很快调整了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完成了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开大学的博士。2020级研究生张萌深夜患病,李晓晨得知情况后马上开车送她去医院,使她得到及时救治。李晓晨不仅关心自己的研究生,对于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同样热情帮助。张运君老师2015级研究生管西荣在报考南开大学博士时,李晓晨倾力相助,大力举荐,使其顺利考入南开大学。刘庆老师2016级研究生李敏在思想困惑和毕业论文遇到困难时,李晓晨对她耐心劝解和开导,尽全力鼓励和帮助,使其顺利毕业,成为一名懂感恩有爱心的人民教师。李晓晨虽然没有给机电学院2015级的本科生郭晓磊上过课,在得知他想报考硕士研究生时,依然热情指导和帮助,帮他答疑解惑,选择报考学校等,他终于考上心仪的天津大学;机电学院2017级本科生王弘毅也在李晓晨的指导帮助下考上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
发挥骨干作用,做好传帮带
李晓晨作为一名老教师和教学骨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经历,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科研资料和素材。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她向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教学经验,分享自己的工作体会。在她的指导帮助下,教研室的曹新明、徐璐、郭江龙、姜竹青等青年教师很快成长为青年骨干教师。
在传授教学经验的同时,李晓晨也向青年教师分享科研心得,把他们纳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带着他们一起做科研,使他们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比如王建美老师因为博士期间是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和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有一定差距,不知该选哪个领域做研究。在李晓晨的建议和推动下,她转向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郭江龙、姜竹青等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也有了长足进展。
担当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爱心
作为国内研究天主教为数不多的学者,李晓晨倾尽自己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服务,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为此,她多次承担青岛市、山东省和中央统战部委托的统战调研课题,撰写调研报告,发表相关论文,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建言献策。如智库成果《中国天主教徒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精神的认识及其实践活动的调查》被中共中央统战部内部刊物《研究参考》2018年第53期采用。
为更好服务社会,李晓晨还兼任青岛市史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民族宗教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特聘专家、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等职,应邀为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班级授课,参与山东省政协、青岛市政协民宗委牵头组织的调研等活动,为青岛市审计局、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宣讲党史课多次。同时,对需要救助的社会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奉献爱心,为一些慈善基金会捐钱捐物。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李晓晨以自己的真诚、爱心与工作能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赞誉。荣获青岛科技大学先进工作者、青岛科技大学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