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学院王卫国老师指导,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张悦、王玮玮、彭佳琪、徐黎、李小芳,以及法学专业马梓轩、传播学院广告专业王玉洁7名同学组成的县域残疾人日常出行社会支持环境调研团,入选2016年“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项目,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这是我校首次入选该调研项目并获奖,并成为仅有的两个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团队之一。
为什么他们能从全国近千支调研团队的项目中脱颖而出?在调研过程中有哪些故事与收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跟随调研团的队员们,走近这场用“心”的调研。
用汗水换来的成果
“虽然是初次参赛就获得全国一等奖,但在经历了层层选拔最终公布结果时,我们并不意外,学生们真正是用汗水换来的这个成果。”谈到获奖感受,指导老师王卫国首先肯定了学生们的努力与付出。
最初4月报名参赛时,王老师与学生们并没有具体目标设定,只是抱定全心全力走好每一步的信念。在老师的指导下,七个来自不同专业但有着共同理想的学生,从5月份入选全国百强团队、6月入选50强、7月入选30强,一路披荆斩棘,稳步推进。在立项阶段,仅指导老师和团长张悦,就对调研申报书、调研方案的详细论证进行了无数次修改,直到每次最后上报的那一刻。
8月3日-13日,调研团前往胶州、莱西、即墨、平度四个县级市,开展“县域残疾人出行社会支持环境”调研。对四地社区、公共场所、道路等无障碍设施完善程度及使用情况,周围市民对于残疾人出行的态度与行为,四地相关组织与宣传情况,以及县域本土性对于残疾人出行的影响进行详细调查。
35度的高温天气下,除了身心的疲惫,调研过程中还遇到了重重困难。向街头市民发放调查问卷时,有时会被拒绝甚至被驱赶,但队员们从未放弃,仍然用热情与耐心引导市民完成问卷。王玮玮说,一般填写一份问卷需要10分钟,但给老年人发放问卷时,经常要一字一句读给他们听,我们就陪着他们用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来完成问卷,保证每一份问卷的质量。
在这十天中,他们在四地残联的帮助下进行了4场残疾人集体访谈,深度访谈20名残疾人,调查四地20余条主干道路、30多个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访谈残联工作人员5名,访谈市民120名,发放完成调查问卷500份,扮演残疾人体验出行10余次。
暑期烈日的炙烤下,他们每天早上六点出发,白天满城跑,做访谈、做问卷、观察无障碍设施、扮演残疾人;晚上十点多回到住处,就要立即整理当天的访谈记录、录入问卷、写新闻、推送微信、安排第二天行程。“几乎每晚都忙到零点以后,但队员们从没喊过累,每天都热情满满,超额完成任务。”彭佳琪回忆道。
通过调研团的“县域残疾人出行”微信公众号,一直关注着调研进展的法学院于晋老师说:“看着他们实实在在做调研,内容丰富,踏实严谨,最终获奖也在意料之中。”
心灵交流,收获成长
由于调研对象是残疾人群体,想要了解残疾人的真实需求,打开他们的心扉,首先要拥有同理心,去真正体验他们的心理与感受。队员们在扮演残疾人的过程中,克服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也摔倒过、受伤过,但这种体验有效拉近了他们与残疾人之间的距离。
“在即墨扮演拄拐杖的残疾人那一次,我一个人艰难行走的过程中,汗水布满整个脸。不止如此,我还要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路人的异样目光,心情是焦灼的。不过在看到路人一次次帮助我之后,也便没有那么难过了。”李小芳说,“在这个炎炎夏日,我收获了汗水,更收获了一份尊重生命的厚礼。”
在11月8日的校园报告会上,活动主办方南方窗杂志社副总编李龙这样评价调研团队:选题非常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调研过程很辛苦,非常难得的是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获得第一手资料,完成了一个非常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报告。
这样的认可,是对整个团队半年多来辛苦付出的肯定与褒奖。面向普通市民发放问卷时,队员们耐心解释,即使被无视几十次,他们依然不放弃;访谈市民,他们仔细提问,即使被拒绝十几次,他们依然坚定着。他们的责任感和对残疾人的关心,也默默感染着身边的人。
在胶州向阳商场进行问卷调查时,马梓轩遇到一位陪孙女玩耍的奶奶,她问:“小伙子,这份调查问卷有什么用?你们能为残疾人带来什么?”马梓轩回答:“奶奶,这份问卷用于残疾人出行社会支持环境的调研,您的填写是我们调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用我们微小的力量来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奶奶花费了别人填写3倍的时间,每一题都字斟句酌,反复琢磨后才下笔作答。
在对残疾人的深度访谈中,队员们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他们提供心理与情感方面的支持。与访谈对象建立了信任关系,还在微信上经常交流,成了朋友。徐黎说:“残疾人从内心接纳我们的时候,我特别开心,他们赞扬我们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还提出要请我们吃饭、用电动车送我们回宾馆,我们非常感动。10天的调研很短暂,但助残行动还会继续,我们行动在路上。”
访谈对象中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刘淑汶,是我校08级英语专业校友。她表示,很高兴科大人能有意识关怀我们残疾人、关注残疾人日常出行中的困难,看着这些学弟学妹们的努力,内心非常自豪。
“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科大精神和橡胶品格”
谈到指导调研团队的感受,王卫国老师表示,深切感受到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科大精神和橡胶品格,真心为这些95后骄傲。
他说:“在这次调研中,我看到了他们积极进取、主动上前,不退缩、不应付的态度;团结一心、认真细致、兢兢业业、负责到底的精神;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的情怀;热心未冷、热血未却的做人姿态。”
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王老师一直贯彻“充分相信学生”的理念。包括团队组织,除了配置的原则方面,全部让团长自主组织团队,使学生在自我磨合中体会到团队的意义与协作的力量,体验自助与助人。
平时研讨和布置具体的调研方案时,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师生充分沟通交流,以大家的共识为结论。他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最大的空间。因此调研中的每一步都是队员们充分互动的结果。
传播学院广告专业王玉洁表示,她在调研中从最开始的只是负责自己本专业的新媒体和宣传工作,随着与队员们一起调研时慢慢敢张嘴提问,到后来可以独立顺利展开访谈,逐渐体会到了调研的魅力和行动的价值。
我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设置之初,就确定了四年一贯制的实习模式,注重项目化运作的实践,强化在服务中调研的理念。自2010年以来,学生每年参加“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的调研报告和论文都获得一等奖等奖项;自2013年第一届毕业生以来,每年都有1-2篇建立在调研基础上的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在参与服务弱势群体、社工机构项目运作、校内外志愿活动中表现突出,在青岛市有着广泛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立足点是学生的质量,按照专业特性,强调给予学生鼓励和尊重,发挥学生优势,这也有利于他们建立专业自主能力,有利于培养出有光彩、高质量的学生。这次调研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和成效,也契合了国家倾向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改革的方向。
团长张悦,近期以面试成绩第一名成功保研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面试考官对她的参赛经历非常感兴趣,认可她的研究能力。她说:“通过这次获奖,增强了我们对专业的把握能力和研究意识,在专业学习上也更有自信心和认同感。”
王卫国老师表示,下一步想用志愿服务的方式继续把这个选题深入下去,通过学生们与残疾人几天的同吃同住、同出行同工作,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群体的需求,让更多同学把对残疾人的关爱传播开来。